近日,汇丰银行高级经济学家Karen Ward发表了其最新的研究观点。她认为,中国投资力度并未过度,而其它新兴经济体投资力度则显不足。
Ward认为,当判断某国投资力度是否过度时,必须将其与其它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比较。如果一个国家的公路、铁路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且城市化水平较低,那么它则需要较高的投资率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水平、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间的差距。
所以,在分析中国的投资力度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将中国与其它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比较,或与其它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相比较。
因此,我们可将今天的中国与20世纪初的美国或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进行比较。如图2所示(下左),在城市化广泛普及并迈入发达经济体之前,美国及日本约有40%的工人于第一产业进行生产活动,该现象同样出现在今天的中国。如图3所示(下右),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时,国内投资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间的比重与中国近十年的状况非常接近。
此外,与现时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相比,中国投资总量占GDP的比重并不过高。图4(下左)展示了中、韩、泰、马、新五国投资总量占GDP比重在1970年至今的走势变化情况。
事实上,由于中国储蓄总量大于投资总量,中国总投资规模的增长并未受制于全球资本流动现状。此外,中国投资总量占GDP比重持续走高主要源于GDP其它组成部分占比的下降。如图5所示(下右),如仅仅比较投资增长率,则中国与他国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以上论述或许引申出一个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持悲观论调的学者是否缺少立脚点。或许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基本正确的?
此外,与印度、埃及、巴西和印尼相比,中国的投资率明显偏高,但中国的通胀率却明显较低。投资于经济中的供给方(supply-side of the economy)完全可以在避免通胀的前提下实现投资规模的迅猛增长。但此说法并不适用于印度和巴西,因为印巴两国近年来一直被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所困扰。
Ward同时指出,以上论述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存在投资的质量问题。同时,中国GDP增幅在过去几年有所放缓,使中国的投资边际收益率出现下降。
此外,中国同样存在关于国有企业投资效益的问题。投资项目当前所表现出的状况并不能帮助人们对该投资项目的优劣进行评价:
例如,若投资修建一条连接偏远城市的高速公路,此类投资项目的收益将在未来数十年内表现出来,项目投资收益无法立即体现于当前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因此,投资项目的质量及回报在短期内难以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