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晚间,央行发布了《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的要点如下:
1,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报告提到,近年来,央行还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分层次、市场化的风险处置安排,先后成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和保险保障基金,推动实行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并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2,调整再贷款分类
央行决定将现行的三类调整为四类,将原流动性再贷款进一步细分为流动性再贷款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
流动性再贷款和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将一起发挥流动性供给功能,可以丰富央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箱,强化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在分类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再贷款管理,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贷款投放。
3,人民币升值
2013 年,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2013 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69 元,比上年末升值 1886 个基点,升值幅度为 3.09%。
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 2013 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35.75%。
4,使用常备借贷便利熨平短期波动
春节前即开始通过常备借贷便利解决部分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产生的资金缺口。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过快投放、同业业务加速扩张和期限错配等问题有所改善,6月份通过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流动性在年末前已大部分收回。2013 年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1000亿元,比6月末下降3160亿元;当年累计发放常备借贷便利23650亿元。
5,如何看待去年屡次出现的流动性紧张问题?
作为资金价格的市场利率,其变化是流动性供求相互作用和平衡的结果。2013年6月份货币市场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波动。这与市场传闻扰动、企业税收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外汇市场变化以及商业银行半年末指标考核等多种因素叠加有关。从更宏观和整体的视角看,则反映了过快增长的流动性需求与适度供给之间的"冲突"。
2013年前5个月,M2月均增长15.7%,明显超出年初预期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屡创新高,1-5月同比大幅多增3.12万亿元,银行同业业务迅速膨胀,5月末同比增速超过50%,其中相当部分具有类贷款的性质,融资和债务呈现快速扩张势头,期限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也进一步显现。上半年中国还曾出现经济下行压力,呈现出经济与金融不同步的复杂形势。面对复杂格局,中央坚持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下半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过快投放、同业业务加速扩张和期限错配等问题均有所改善。
市场利率变化加大,也与流动性总闸门调节作用增强的大背景有关。货币政策对货币信贷的引导和调节是常态,之所以2013年以来会更多集中反映在市场利率的变化上,则与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加快有关。不少人困惑于为什么在广义货币M2数量庞大的同时市场上会感到所谓"钱紧"。实际上,银行的资产扩张以及表外的诸多金融产品创新,都直接或间接需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础货币)的支持。各类融资活动越活跃,就越是会消耗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导致对流动性(基础货币)的需求上升。
负债结构和期限结构的复杂化,也会导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变化更为敏感。反过来理解,随着金融创新加快、金融产品更趋复杂,要控制住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条件,就需要更多依靠银行体系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来发挥作用。而当流动性这个闸门开始对融资过快扩张起调节和制约作用时,就会以作为流动性价格的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表现出来,数量和价格的联动趋于上升。这意味着市场利率对于经济形势和供求变化的反应会较以往更加充分,需要容忍合理的利率波动,由此起到引导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主体行为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推进、经济结构性因素和开放环境下的外溢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从利率管制到重新找寻市场化均衡利率的过程。从国际经验看,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利率中枢往往会有所抬升,利率的波动幅度也可能会加大,这实际上是利率更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结果,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一些财务软约束部门资金需求量大,对利率敏感性相对较低,其大量融资也推高了全社会融资成本。同时还要看到,开放格局下各国经济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美联储讨论退出QE以来,美国国债利率上升带动全球长期利率水平抬升,2013年末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年末提高了126个基点,这对中国利率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体来看,市场利率对基本面变化更趋敏感,这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客观结果。在此期间,各方面会有一个逐步适应和磨合的过程,当然也有一个逐步完善机制的过程。下一阶段,中央银行将一步完善数量、价格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调控模式,更好地把握流动性管理和利率变动之间的平衡,发挥好调节和引导预期的作用。还应看到,金融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的外化和集中反映。要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步伐,减少财务软约束等导致的债务过快扩张,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6,对外部宏观经济的分析
·美国:美国的经济复苏势头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相对较好,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进度和影响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欧洲:欧元区经济微弱复苏,欧元区出口预计会成为增长的推动力。但整体仍面临诸多长期性、结构性问题。
·日本:日本经济强劲反弹后增速有所放缓。其内在增长动力不足,短期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的效果能否持续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新兴市场: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放缓,仍面临资本外流风险。
报告全文链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