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不是中国独有,但近两年中国迅速扩展的影子银行已经引起国内外多方关注。去年年中,华尔街见闻曾总结华尔街多家投行的图表分析,展示中国信贷泡沫的风险。比如渣打银行分析师提到,使用杠杆的中国企业数量居亚洲之首,中国信贷增速也居亚太地区首位。
下图来自渣打银行,最左侧的柱形代表2012年中国的上市企业负债与未计息税折旧及摊销利润(EBITDA)之比。
去年中国社会融资达到17.29万亿元的年度历史最高水平,信托公司和其他影子银行实体提供贷款增至创纪录的5.2万亿元左右,占社会融资总额的30%。
在中国央行公布去年全年融资数据时,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年也提到,既要看到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风险所在。
本月法国兴业银行的报告警告,为竭力摆脱信贷推动增长的经济模式,着力打击信贷泡沫、采取去杠杆行动的中国政府可能因判断失误而导致硬着陆。
如果发生硬着陆,中国GDP年增长可能大跌至2%。受此影响,中国硬着陆一年后,全球增长可能减少1.5%。
硬着陆只是一种较坏的预测结果。真正的问题也许还是,影子银行自身的融资机制会让这个系统更加不堪一击。
美国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Michael Pettis)最近这样评价:
影子银行系统的增长与收缩通常有很强的亲周期性,所以,可能在世道好的时候表现得比预期的好,在世道差的时候比预料的还糟。
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光用数据堆砌还不够直观。金融商业类数字杂志Quartz用美银美林整理的数据制作了以下图表,它让我们看到了影子银行的一种主要形式——理财产品(WMP)在中国迅速扩大规模的势头。
理财产品一般利息较高,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回报,一个原因在于这种产品实质上是风险较高的银行贷款。
下图展示了影子银行的贷款周期。
要理解上图的周期不能不提中国银行业的一把重要"保护伞"——存款准备金率,简称存准率(RRR)。
存准率是央行硬性要求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留存的存款。一旦银行的贷款违约,这部分资金可以用来保证银行依然拥有足够的流动性。
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为20%,查看维基百科的多国存准率对比图表可以发现,这个水平在国际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所以,存准率也常用来作为中国银行业仍处健康水平的一个理由。
存准率越高,贷款可能产生的新增信贷就越少,也就是所谓的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越低。
中国政府保持较高的存准率可以避免货币供应增加过多。以下可以看到推行不同存准率出现的几种信贷增长情境。
但如果企业不再把资金存入银行,而是用来投资理财产品,结果就不同了。
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说白了不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所以存准率的要求对理财产品并不适用。
比如要是花100元买一款理财产品,就是完完全全贷款100元给一家公司,理论上那家公司可以用这100元再投资另一款理财产品,前提是第二款理财产品提供的利息比第一笔贷款的高。
要是按存准率的要求,100元银行存款最开始只能投入80元放贷,两轮借贷下来合计贷款180元,这就比影子银行系统的两轮贷款总额少了20元。
换句话说,理财产品的存准率等于零,它产生的信贷可能比正式存款带来的新增信贷多得多。
下图展示了5万元人民币分别通过正式银行系统和影子银行系统产生的信贷规模。
自理财产品热销以来,信贷增长速度远超存款增速。
银行存款几乎没怎么增多,可银行放贷的规模还超过了以往的水平,以至于一些分析师怀疑正式渠道的贷款已经完全和影子信贷混合在一起。
下图的社会融资总额包括正式贷款、企业发债、股权融资和影子银行融资。
中国政府有理由抑制这种理财产品投资推动的影子银行贷款增长,因为这种贷款风险太高。
但佩蒂斯认为,堵塞影子银行渠道可能导致意外的后果。
佩蒂斯预计:
同样的机制将迫使中国央行采取计划外的"紧缩",目的是要重新控制住影子银行系统。
由此产生的影响会是将一种亲周期性很强的机制注入国家的资产负债表,那将增加上行和下行两方面的波动性。
如果佩蒂斯的预测没错,为了抵消信贷增长急剧下滑的影响,中国政府今后需要货币宽松,允许在打击影子贷款的同时增加正式贷款。
中国央行当然有工具放宽货币,但如果时机不对,形势可能就会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