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与时间赛跑、希望能与"钉子户"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终于以失败告终,出现了十三年内第二次违约。
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体,阿根廷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便饱受着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打击。军政府发动政变,对外战争失败、对内镇压民主运动,过去的八十年对于阿根廷来说,或许是一部苦难深重的历史。
1870年至1930年是拉美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黄金时期"。盛产牛肉、小麦和其它农产品的阿根廷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而且还有主要由欧洲移民及其后代组成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
然而,军政府和民选政府的不断交替,政府治理经济不力,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使得经济危机如影随形,给如今的阿根廷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贫困人口,还将大部分胆小的投资者挡在了阿根廷的国门外。
以下是阿根廷危机史节选:
1930年
大萧条对阿根廷的打击尤为沉重,因为欧美对农产品的需求突然就枯竭了。海关收入锐减,政府支付公务人员工资都成了问题,动乱也随即发生。
1930年,厌倦了危机的军方对民选总统Hipolito Yrigoyen发动了政变,开了在经济困难时期抛弃政府的先例。在二十世纪余下的时间里,阿根廷将军出身(14位)的统治者比平民出身(11位)的还要多。
1955年
二战后,民粹主义者Juan Peron获得了来自穷人和工人阶级的支持,当选为总统,阿根廷也迎来了一段相对繁荣的岁月:经济增速近6%,工人享有带薪休假的福利,工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
然而好景不长,50年代初,大宗商品价格再度下跌。Peron因对英国所有的铁路和其它财产实施国有化,成为了商界领袖的"眼中钉",投资也日渐枯竭。
通胀飙升至40%,而工人实际工资下跌。1952年,Peron广受拥戴的第一夫人逝世,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实力。三年后,工人大罢工致使全国陷于瘫痪,阿根廷军方再次干政,并将Peron流放。
1976年
军政府和民选政府实施几乎完全不同的政策,两者的交替令阿根廷的经济难以企稳。1930-1983年间,总统的平均任期只有两年,而主管经济的部长更是以一年一个的步伐交替。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留恋二战后繁荣而温馨回忆的阿根廷人民吵着要军方让Peron回国。于是,将军暂歇,Peron再次担任阿根廷总统。然而,Peron既无法"治疗"经济的问题,也未能缓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仅仅一年之后,Peron便死于心脏衰竭。
Peron死后,他的第三任妻子——曾经的夜总会舞娘,接替了他的角色。各派武装的争权夺利,也随即展开。1976年初,通胀超过了600%,阿根廷军方再次"肩负起历史使命",上演了又一出政变。
随后的几年里,阿根廷的不平等日益加剧,外债激增。而且,为了镇压民主浪潮,军政府发动了被称为"肮脏战争"的镇压行动,死于其屠刀之下的平民高达3万。1982年,军政府入侵了英属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不惜重金组成强大的特混舰队杀奔马岛,英、阿爆发战争。历史70多天,阿根廷战败,军政府倒台。很多人认为,军政府发动站在旨在转移对经济不满的民众的视线。
1989年
1983年,民主政治重新眷顾阿根廷,并且从此保留了下来。从侵犯人权,到马岛战争溃败,再到治理经济不力,当时的绝大多数阿根廷人都认为军方不适合掌权。时至今日,这种观点仍然广为流传。
然而,军方退出执政舞台并不意味着安稳时代的到来。
Raul Alfonsin总统执政期间,公务员人数膨胀,但是政府收入却陷于停滞。1989年,通胀前所未有地达到了5000%。通胀上升之快以至于许多超市直接通过对讲机报价格,省得要频繁地更换价格标签。
随着罢工潮席卷全国和暴徒洗劫超市食品,Alfonsin于任期结束前五个月就将总统之位交给了民选继任者Carlos Menem.
2001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Menem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削减进口关税,将亏损的国企进行私有化,通胀下降至个位数。一时间,阿根廷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誉为自由市场改革的典范。
然而,到了Menem卸任的1999年,阿根廷猖獗的腐败吓跑了不少投资者。东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风暴的的影响扩散至阿根廷,资本流出的速度几乎和流入时一样快。但是,Menem为应对通胀所采取的钉住汇率制变得不堪一击。因为阿根廷政府无法自己印钞刺激经济,只能通过举外债。
2001年,阿根廷失业率飙升超过20%。而且,曾是"世界粮仓"之一的阿根廷还被爆出饥荒和营养不良四伏。
于是,又一波动乱来袭,Menem的继任者Fernando de la Rua辞职。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阿根廷在短短两周里,换了5位总统。
危机过后,阿根廷经济萎缩了20%。成千上万的、受过教育的阿根廷人回到了欧洲——他们祖先曾经居住的地方。阿根廷政府无力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债务,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主权债务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