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栏作者为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
准备人民币大宗商品交易
中国是大宗商品的贸易大国,但还不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大国,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规模还相对有限,服务水平尚待提高,亟须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营造支持鼓励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中国大宗商品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支持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计价与结算。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中,外币(如美元)占主导地位,定价权也被国外一些主要交易市场和交易商控制,对中国企业从事大宗商品贸易极为不利。建议中国政府与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的资源出口国进行协商,对于中国进口量占据全球市场较大比重的商品,如能源、矿产、粮食等,推动其以人民币定价和结算,从而推进大宗商品贸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发展,支持中资商业银行为大宗商品企业产业链全过程提供以人民币为基础货币的综合金融服务。
其次,完善境内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大宗商品交易过程中,期货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为大宗商品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维持稳定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国际知名商品期货交易所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中国虽然在上海、郑州、大连建立商品交易所,但可交易商品种类相对单一、交易量较小,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仍相对有限。
建议国家层面汲取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国内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增加交易商品品种,丰富商品衍生品交易工具,优化监管政策,营造大宗商品交易的良好环境,逐步将境内商品期货交易所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交易所,从而影响和掌握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
没错,你看到的正是出席LME亚洲年会并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中国银行的陈副行长早在几年前就写到的内容,而事实上这也无意间透漏出来了人民币和大宗商品定价权之间的关系,也透漏出来了国家的战略,而事实上目前来看,可以说国家在过去的几年已经致力于这样的方向努力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而这方面中国银行一直承担着身为一个国家银行背后应该背负的责任,可以说在此次港交所收购LME之前,中国在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可以用薄弱一词来形容。
这其中为啥中国银行折腾来折腾去一开始费尽周折就像拿到一个席位呢?这其实在国储事件之后,我们才真正的意识到,在人家的赌场里玩,连荷官到牌都是人家提供的,岂有不输的道理,国储铜事件里面刘其兵通过8家经纪商虽然也做了分仓处理,但是最大的仓位还是留在了场内会员SEMPRA头上,其实不管放到谁的席位上,只要不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圈内会员席位,这事情就不可能有密不透风的墙,甚至在关键的时候还会因此而被人给盯上。
而能在圈内公开喊价的会员,多为老牌的国际金属或金融机构。而定价权,主要由圈内公开喊价模式决定,由此可见圈内会员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非常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人说国外的审批只要符合条件审批程序就很快,拿会员席位并不存在难易问题,而对于其他中资机构来说,是否成为会员,更多的还是商业决定,我觉得这话就是扯了,历经这么多年你看看我们国内为了定价权主动的去拿席位费了多大的力气,以前那么多年咋就木有一个中国金融机构拿到席位呢?我想除了中国监管层一直没有放开境外期货业务以外,关键的还是原有圈子的自身壁垒的问题,这甚至是逼得中国银行不得不曲线救国,曼氏破产为中行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如果能成功收购曼氏LME业务,中行同时也就成为了LME的圈内会员和股东。
若中行成为LME圈内会员,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将能彻底得到保障,商业机密也能更好地得到保护,也不用担心中国的企业和投资者因持仓集中被外资机构"狙击"。中国银行通过想试图趁全球曼氏金融(MF Global)在LME的金属业务被拆分想抢得一席之地,最后还是被人家JPM把好戏给搅黄了,最后要不是港交所拿下LME,我估计中行自己想获得会员审批还且得等一段日子呢。
在金属业务方面取得更多话语权,席位就意味着金钱如果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投资者都是通过那么几家固定的圈内会员的席位进行交易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你的底牌你的对手看的一清二楚的。
这方面我有经验,11年底12年初,新奥尔良仓库搞小动作的前夜,新加坡的一些broker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询问为什么中国人会有如此多的空头,其实那个时候是大量的内外盘倒挂,抛伦敦买沪铜的反向套利,并且很多企业主动的选择保值头寸抛到LME去,这都是正常的行为,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没有自己的席位,就如同最后一道防线没有一样,全是裸游。
可以想想很多圈内的公司秘密的形成类似一个神马周末俱乐部一样的组织,周末打打高球,甚至骑骑马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的,神马信息都沟通了,当年如此精准的搞掉我们的国储,CBOT上面精准的大豆,其实你发现老外干的其实都是斯诺登的活。
在中国的期货圈子里,其实不是也有同样的故事上演么?要不然大家怎么搞的那么的喜欢研究每家期货公司的持仓的,搞的很多大的投机资金就可以变得比较灵活,分很多个账户到不同的期货公司去,或者利用金融心理学,用一个江湖传闻的主力期货公司的席位持仓出头,忽悠一帮听江湖传闻分析各家持仓的散户资金吸引进来,让他们形成和某位大佬主力作战的兴奋感,然后用很多个小账户分拆着把这些单子吃掉,然后忽然峰回路转某一天主力席位平仓,其实这些小账户已经把博弈需要的对手牢牢的吃定了。
类似这样的手法多如牛毛,其实到了国际市场上也都一样,真心的说一句不要光看某家席位持仓如如何,这都木有实在的意义,食物链的上点层次的是期货公司的各位首风们,很多大佬防来防去,换很多足够低调的身份证开立账户等等,首席风控那边可已说是最清楚的,当然到了交易所层面那就更不用多说了,这年头交易所那边就如同是上帝一样,什么猫腻那边看的不是清清楚楚的呢?
靠消息吃饭肯定不是主流策略,但是哪家如果认为情报没有丁点用途,自认为自己可以靠什么分析天体运动的一套科学分析出价格的运动轨迹的话,那我就只能说牛顿炒股票都赔惨了冒出一句我能够分析出来天体如何运动,但我却分析不出股票如何运动,那只能说你比牛顿的物理要强很多了。
所以金融是个综合能力体现的地方,是各个方向相互印证,最后集成到策略上做好防御选好进攻的一种行为方式。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换句话说自打金融产生的那一刻,制度是由人制定的,市场是人与人的游戏,因此金融的顶级是什么?是他制定制度修改制度,什么价格波动,制度是我说了算的话,那么结果也自然而然就在我的掌握之内,当然既然是人制定的制度,那么制度一定有缺陷,因此制定制度我就是市场市场就是我,此乃上策,当然还得有人来你这里玩才行,这就好像是赌场竞争一样,都是大多数人赔钱,但是如果你家设置的是80%赔钱20%赚钱,而隔壁梅高梅却是51%赔钱49%赚钱,那你放心梅高梅的生意一定会好的不得了。
攻击制度的缺陷为中策,这点一定要注意自己不够牛千万不要轻易的干这活,想想当年国债市场里的管金生,和市场对着干,最后几笔交易被宣布不算的时候,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顺应制度则为下了,食物链的底层人群,其实拼来拼去就是为了从输的大概率变成赢的小概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