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承认中国粮食政策"正在被迫做出两难选择":一方面近期粮食进口增加较快,另一方面,中央要求"中国人的饭碗要装自己种的粮食",并确保"主粮绝对安全"。
三大主粮进口翻番
中国是个粮食生产大国,已连续十年实现增产。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吨,比上年增长2.1%。
然而,产粮大国进口粮食却日益增多。目前,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进口数大于出口数)已常态化,过去3年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有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量突破了7000万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进入2013年以来,三大谷物进口增速才开始有所放缓。
"丰年缺粮"由内外多种因素造成。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从根本上讲,增加的原因是我们增产的幅度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我们的人口在绝对增长,城镇化人口在快速增加,另外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农产品加工的因素,所以增加了需求。
此外,还有国际贸易因素。"一是我们的粮食还需要一些品种调剂,比如小麦我们是不缺的,库存也比较丰富,但是我们要进口面包粉。二是价格因素,国际上一定的时段粮食价格比国内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进口。"韩长赋说。
WTO对我国限制粮食进口也有制约。据陈锡文介绍,中国目前农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不到16%,而世界各国这一数字超过60%,中国未来通过关税限制粮食进口难度很大;同时,对粮食实行进口配额的空间也很小,而且面临新一轮WTO农业谈判的制约,美国等正要求取消粮食进口配额管理。
口粮必须立足自身
今后粮食缺口如何补上?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要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专家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只有自给才能确保粮食供应不出现风险。从世界范围讲,85%以上的粮食安全和粮食供给问题是依靠国内粮食生产来解决的。
为保证十几亿中国人能吃饱、吃好饭,韩长赋指出,下一步将深化改革,有5项措施是很明确的,要坚持下去。一是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同时也要保证常年16亿亩以上的粮食播种面积;二是不断巩固和强化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三是依靠科技,特别是农业的品种和农业机械化,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四是体制创新,在坚持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五是始终坚持立足抗灾夺丰收。有这几条,我们有信心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
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中,最主要的是口粮安全。我国的口粮主要是小麦和稻谷,所以小麦和稻谷应该是我们迫切需要用关税、配额甚至非关税的手段来加以管理的。
利用进口调剂余缺
专家指出,在主要粮食生产自主的同时,也要利用好国际市场,通过进口粮食调剂余缺。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说,进口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品种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强,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需要适量进口作为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随着养殖业和深加工的发展,其用量快速增长。
"要加强对粮食进口的调控。比如,要实现粮食进口国的多元化,防范过度集中的风险,要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有利条件,把国际大粮商引进来。把国外的粮食拿到上海自贸区进行储备和加工,这样当国内需要的时候能够很快地将国外粮食投入到国内市场。"李国祥说。
要让进口粮食只起补充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好粮食进口与国内粮食自给率之间的平衡点。业内人士建议,在国际粮价低时可多进口,同时,注意防止进口粮食对国内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