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的一季度财报为投行财报季愁云惨淡的华尔街注入了一丝喜悦,大摩的固定收益部门在交易市场衰退的大潮中逆流而上,推动净利润超本已乐观的预期。
大摩的固定收益业务逆势增长了13%至17亿美元,而美国其它大投行的该业务都在一季度疲弱的债券、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而这还是在大摩CEO James Gorman有意收缩该部门的基础上实现的。
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后交易业务下滑和监管升级带来的影响,Gorman致力于推动大摩进行"轻交易重财富管理"的战略转型。该战略的核心就是收缩资本密集型的固定收益业务,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交易(并购)咨询。
而华尔街的另一家纯投行高盛则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坚守以过去三十年中让华尔街赚得盆满钵满的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外汇交易业务(FICC)为中心的战略。
大摩的战略调整和高盛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折射出的是当前整个华尔街争论的焦点:
在新的监管规则下,如果交易量和交易活动能够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华尔街的投行们是否还能再次迎来曾经的超额收益?
尽管可能有周期性因素,两大投行在战略上的分化,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一季报上。
摩根士丹利一季度净收入增10%至89亿美元,净利润大增49%至15亿美元,每股收益大增47%至74美分。大摩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战略调整。在业务重心转向财富管理和证券承销等非FICC业务的过程中,大摩实现了更加稳定的收入。因为来自这些部门的营收要比FICC的收入稳定很多,风险也相对容易把控。
另一方面,尽管减持了数百亿美元的风险资产,FICC部门同比增长9%,成为美国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大投行。
Gorman宣称战略转型并不是喊口号。大摩不仅减持了数百亿美元的风险资产,还积极叫卖其现货商品业务,并将其中部分原油业务出售给了俄罗斯的Rosneft。同时他收购了花旗的财富管理公司Smith Barney并更名为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当然,出售现货商品业务也是由于受监管趋严和套利机会减少。
Gorman称一季报显示大摩正"动力十足"。他表示:
我们将继续实施我们多年以来的战略规划,通过收入增长和严控费用为股东们创造可持续的回报。
相比之下,高盛的主要数据并不乐观,一季度净收入降8%至93.3亿美元,净利下滑11%至20.3亿美元。作为高盛战略核心的FICC业务营收28.5亿美元,尽管高于市场预期的26.3亿美元,但是这一营收还不及2010年同期的一半。也许是受沃克尔法则监管影响,投资和借贷部门营收仅15亿美元,也是自雷曼危机以来最差的。
高盛在金融危机之后并未怎么调整自身的战略,这一点在一季报中也有所体现。一季度,交易经纪收入和自营投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64%。
高盛的高管告诉路透社,高盛有能力保持交易业务收入不再下滑,并在将来市场交易彻底复苏的时候获得更夺的收入。而那些自金融危机以后逐渐退出了该市场的竞争对手们,将错过这次机会。
去年11月,高盛CEO Blankfein发表言论,他认为"弱小的"投行可能需要"大幅的改变策略",而"艰难的运营环境可能让管理层过度反应。然而,当你拥有强有力的经营能力与优异的业绩历史,过度反应可能是你最大的风险。"
如图所示(来自英国《金融时报》),尽管一季度FICC业务收入出现下滑,高盛的资本回报率仍然达到了10.9%,而摩根士丹利仅为9.2%。
但是对于对于部分投资者来说,资本回报率已经不如银行们的战略发展方向来的重要了。Grisanti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Christopher Grisanti在2011年9月的时候卖出了高盛买入了大摩。持有大摩至今,他的收益已经翻倍了,因为他相信Gorman大力推行的战略。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Devin Ryan给予了高盛"符合市场表现"的评级,他认为:
高盛现在的业务和金融危机以前没多大区别。
对它来说,最重要的是交易业务要活跃或者说复苏。
Ryan给了大摩"超市场表现"的评级,认为大摩的股将继续上涨17%至36美元。
汤森路透StarMineStarmine的数据显示,给予大摩"买入"或者"超配"评级的券商达13家,而高盛仅6家;只有1家券商建议客户卖出大摩而建议卖出高盛的有3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