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打破"刚兑"第一单的超日债事件并没有让中国的评级机构改变看法。鉴于中国公开债券发行人多为大中型国企,这些机构可能坚持长期以来对中国政府必然为债务托底的预期。中证报以企业业绩判断,本月中下旬后将出现比去年更大规模的评级下调风潮,公司债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
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入股的中国评级机构——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首席信用官陈东明认为,超日债违约并未预示今后会出现引发系统风险的更大规模违约。
陈东明解释,约九成的公开发行债券来自大中型国有企业,他们仍可能得到政府援助,
"(这类企业)获得银行资金或是政府支持的可能性还很高,比私企高得多。"
本月进入年报密集披露期,中证报预计,中上游行业将成为新一波评级下调的重灾区,公司债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公募债券年末违约的可能性较大。
中证报据已发布的企业业绩判断,本月中旬后评级遭下调的公司数量可能超过去年。
去年前三季度业绩下滑较多的行业多为中上游行业,例如有色、机械、煤炭行业的扣非净利下滑幅度在30%以上,化工同比下滑14%。评级下调将集中在这些行业。
但路透报道指出,迄今为止,中国市场普遍认为,即使债券收益率高并未传达明确的投资保障,投资者也几乎根本没有要求评级体现信用水平的动力。
中国评级业由六家左右的机构主导,债券发行方只需要一家评级机构的评级。大部分评级机构并未公示具体的方法,投资者无从判断评级质量。
穆迪驻相关首席资信官Ivan Chung认为,中国市场的弱点是,评级并未体现次级债务和债权人的优先级别。
Chung这样评价中国同行:
如果你还是这么不准确,或者说还是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期望,你的市场地位就会进一步削弱。
去年曾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中国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并未发布超日债的评级。大公国际的首席执行官关建忠认为,超日债违约是个警告,会吸取教训,改进该司的评级系统和标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