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银行(BofA)亚洲信贷策略师姚斌警告称,中国监管当局为解决债务问题并消除过量信贷而采取的紧缩措施将给市场带来冲击,建议投资者购买5年期国债信用违约掉期(CDS)来对冲风险,称这是转移尾部风险的最简方式。这些CDS的价格(保费对应基点)在雷曼兄弟破产时曾达到266个基点的高位,在2011年中国硬着陆风险蔓延市场的时候也曾突破200个基点。而当前的价格水平仅为66个基点。
中国的市场利率节节攀升,如下图显示,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3年11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9%:
姚斌认为市场显然低估了货币紧缩带来的冲击,攀升的收益率将影子银行体系推到了悬崖边上,一些私募融资方式的风险陡然增加,尤其是信托贷款。此前华尔街见闻曾报道,麦肯锡的研究显示中国金融改革会使信托业五年内失去40%收益。信托公司发行的短期融资性债务从两年前几乎为零的规模暴增至3200亿美元,这与金融危机时的爱尔兰银行和英国北岩银行(Nothern Rock)非常相似,这些银行在信贷繁荣的时候过渡依赖资本市场输血,而一旦出现信用紧缩,这种借短投长的模式便会陷入困境。
惠誉国际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的信贷增长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如果算上所有理财产品和离岸贷款,中国的信贷总量已从占GDP的125%上升至200%,信贷体系规模由2008年的9万亿美元跃升至24万亿美元,增加的总量几乎等同于美国整个商业银行的规模。此外,过去五年的信贷增速甚至超过了日本股市和美国房市分别于1990年和2007年崩盘前的信贷增速。
然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由政府严格把控,所以出现大规模严重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低,但会造成长期的信用萎靡。
中国监管机构正试图通过一些并不透明的方式将政策旨意传递给市场,人民银行已将M2增速设定在13%,这需要进一步紧缩才有可能实现,同时将实际利率推高至1%-2%的区间,当然这会令那些依赖于负利率进行杠杆操作的投机者失望。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购买国债类CDS并非真的认为一个国家会违约,而是用来对冲在某个特定经济体的实际资金敞口,购买CDS的投资者可以在危机来临时继续持有沦为风险的资产,从而不会加入抛售资产的队列,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交易员会利用政治和金融领域的风险事件通过买卖CDS进行投机获利,这无形中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在危机来临的时候等于火上浇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