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ohican Macro Institute
去年年中爆发"钱荒"以来,一向低调的中国人民银行官员逐步成为了市场的焦点,特别是中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旧体制在信贷资源配置中的低效和扭曲给经济发展制造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过去几年中国影子银行的高速增长,很多程度上是扮演寄生在传统银行业基础上,规避监管发放信贷渠道的角色。
在规范同业业务的127号文落地以后,看起来中国金融体制将迎来一场变革,特别是比"堵"上同业非标业务更重要的将是,打通新的信贷配置渠道,增强中国金融体制的信贷配置效率——这样才能稳定过渡。其实在127号文发布前,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已经在五道口金融论坛上放出了严厉整顿同业业务的风声。因此有理由认为,央行将在未来中国金融体制变革中发挥主导作用。
而根据过去几个月主要央行官员的言论和连串措施(比如说定向降准和大力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方向,看起来变革的大方向将有两个:一,"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改善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二,"直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创新发展的重点还是债券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两位最重要的央行官员都外出访问了——刘士余访台,周小川访英。
刘士余访台
刘士余访台的主要议程除了备受关注的两岸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回流机制。另据路透社报道:
本地媒体工商时报则指出,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率员访台,并且已参访中央存保、合作金库、农业信保基金等重要机构。报导指出,刘此行的重点在于希望能了解台湾的存保体系,特别是中小企业、农业的信保体系,这也是当前大陆从事金融改革最重视的一环,希望能将金流从大型国企导引到中小企业,甚至是农业金融。
鉴于中国银行业对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创新严重不足,而过去一直鼓吹的联保贷款已经在当前经济下滑周期中显现出巨大的缺陷。正如路透社的分析:
表面看来联保贷款能分散个体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门槛。然而业内分析人士直指互联互保是一种应景式的"伪创新",是小微企业客户没有足够的合适抵押物,而银行又缺乏有效的风控技术的产物。
...
一位华中某股份行人士表示,互联互保的企业一般都'知根知底',或是在同一区域,或是在同一行业,因此具有比较强的风险相关性,容易出现行业性、区域性风险。
看起来刘访台更重要的目标很可能是引入台湾支持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通过开放金融市场和人民币回流机制,完全可以加速引入台湾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人才。
特别是考虑到最近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张晓朴曾表示,为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应该:
——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担保机构特别是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从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规模,降低过高的担保收费。
——进一步积极稳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通过促进行业充分竞争来引导银行业增加供给、遏制资金价格上涨。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类似台湾的模式。
周小川访英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及多位银行界大佬将随李克强出访英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建设银行已经被选中成为首家在伦敦为人民币交易提供清算服务的银行。
虽然很多媒体都从国有大银行争当离岸人民币清算行的角度报道建行的"意外"当选,但我们认为建行成为伦敦人民币清算行可能并非意外,特别是在中央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角度看。很明显,要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未来必须打通在岸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的流通渠道,而把工建中(中行是香港台湾的人民币清算行,工行则是新加坡的人民币清算行)三家管理发展水平较高,有一定海外业务经验的国有大银行都推出去,明显存在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最近,中国金融监管者一直在推进中国资管业务以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看起来,中国金融监管者希望打造一大批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和发达的债券市场,降低金融体系对银行业的依赖。但鉴于这两大业务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到最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取经理应再正常不过了。
问题是中国金融改革应该如何利用伦敦的资源呢?我们认为(当前存在较高的揣测成分),把伦敦打造成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是有助于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创新的——利用离岸人民币回流机制,引入海外的机构投资者,就能在初期充分盘活多层次的债券市场,甚至资产支持证券市场,长远来说能帮助臃肿的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减负,解决"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问题。有趣的是,建行正是按揭资产最大的持有者。
(以上内容揣测成分较高,仅供参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