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比尼:多数发达经济体继续受到低于趋势水平的GDP增速和高失业率折磨,其央行也采取了越来越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一锅"字母汤"(alphabet soup)已被盛上餐桌:ZIRP(zero-interest-rate policy,零利率政策)、QE、CE(credit easing,信贷宽松)、FG(forward guidance,前瞻指引),其中甚至还出现了NIRP(负利率政策,negative-interest-rate policy)。
但尽管如此,经济增长依旧缓慢,失业率也高得难以接受,这部分在于QE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并未导致信贷创造,无法为私人消费和投资提供支持。对于增加的基础货币,银行业把它们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囤积了起来。资本不足的银行业不愿贷款给高风险借款人,而经济增长缓慢和家庭债务高企也抑制了信贷需求,因此造成了信贷紧缩。
所以,所有这些过剩流动性都流向了金融部门,而非实体经济。近零利率政策鼓励了"套利交易"——通过债务融资来对高收益高风险资产进行投资,如长期政府及私人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更高利率国家的货币等。其结果是,金融市场出现价格膨胀,并可能最终导致泡沫。
事实上,自2009年低谷以来,美国股市和其他许多市场已经反弹超过100%;高收益"垃圾债券"的发行量重返2007年水平,且此类债券的利率也在下降。此外,低利率也造成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房价上涨,包括瑞士、瑞典、挪威、德国、法国、香港、新加坡、巴西、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而这可能也是一场房地产泡沫。
2007-2009年期间发生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爱尔兰、冰岛和迪拜的股票、信贷和房地产泡沫崩溃已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损失。所以,我们是否可能再经历一场金融繁荣与萧条周期呢?
一些决策者(例如可能成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耶伦)认为,我们不该过分担心。他们说,央行现在有两个目标:实现强劲经济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维持金融稳定,确保不产生泡沫。此外,他们有两个工具来实现这些目标:政策利率,其将在长期内保持低水平,且只会逐渐升息;金融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这将被用来控制信贷和防止泡沫。
但一些批评人士,例如美联储理事Jeremy Stein就指出,宏观审慎性政策在控制信贷与杠杆方面可能不起作用。不止是因为它们未经验证,还因为限制银行系统某些部分的杠杆只会导致来自零利率的流动性流向其他部分,而限制全部杠杆又会造成流动性流向监管更少的影子银行系统。Stein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更高的政策利率)才能堵住金融系统的所有裂缝,防止资产泡沫。
因此问题在于,如果宏观审慎性政策不起作用,那么,利率就必须服务于两个对立的目标: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如果决策者们选择缓步提高利率,以鼓励经济快速复苏,那么他们就可能催生了一切资产泡沫之母,最终泡沫破裂,另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到来,经济迅速滑入衰退。但如果他们试图通过加息来在早期戳破泡沫,就会引发债券市场崩溃,扼杀经济复苏,并造成大量经济和金融损失。所以,除非宏观审慎性政策如预期般发挥作用,否则不论决策者们采取哪种做法,其结果都是受诅咒的。
现在来看,决策者们并未选择加息,而是决定继续支持经济增长。但目前判定宏观审慎性政策是否能够确保金融稳定还为时过早。如果无法做到确保金融稳定,那么,决策者最终将面临一个丑陋的权衡:扼杀经济复苏,以避免危险的泡沫;或是追求经济增长,而冒着引发一场金融危机的风险。现在,随着资产价格继续上涨,许多经济体能够喝下的"汤"可能已经到了饱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