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James Gorman认为他已经找到了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重建摩根士丹利债券交易业务的秘笈。James Gorman先从竞争对手哪里挖墙脚,雇佣交易员加入自身相对薄弱的业务组(比如政府债券交易台),在此基础上让与交易员搭档的销售们充分挖掘公司客户的潜在业务机会,来赢取更多的代客交易服务。
然而三年后的一个星期五,2014年1月17日摩根士丹利公布了去年四季度财报,净利润下降多达70%,这样的结果迫使James Gorman宣布收缩诸如FICC在内的风险业务的规模,这也是大摩自金融危机以来第四次采取措施重整债券交易业务。近几年来,摩根士丹利一直致力于减少所持有的风险资产,同时加大对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拓展,使得后者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度越来越大。
但James Gorman这一次宣布的改进措施是否能奏效呢?一家投行能否在规模整体收缩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竞争力和盈利性呢?
债券交易属于FICC业务(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历来是投行的主打业务,也是对利润能够起到驱动性作用的核心业务,该项业务还可以为银行带来其它衍生业务机会,比如债券承销和并购顾问服务等。但金融危机后不断严格的监管措施和资本要求使得银行从FICC业务上获得的利润大幅缩水。
去年四季度摩根士丹利的债券交易业务收入下滑14%,而高盛和花旗的该项业务也没能避免出现业绩下滑,全球的大型银行都在面临这一问题。
所以,如果该项业务的规模被收缩,利用债券交易来与客户进行其它业务合作的优势便会不复存在。举个例子,如果一家银行因收缩固定收益而导致在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地位下滑,提供流动性的能力减弱,那么一家需要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企业便不太可能选择这家银行作为主承销商。
不过James Gorman表示即便收缩规模,摩根士丹利依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他在上周五的分析师会议上抛出的最新方案包括组建一个中央核心管理团队,来负责处理债券交易团队的费用、设备、资本和资产表等事物,以此来分权,但这项措施却遭到一些反对,据知情人士向路透表示,摩根士丹利全球利率交易主管Glenn Hadden因强烈反对该措施而被要求主动退休,但在本月初,Hadden仅表示离职的原因与新措施有关,并未透露更多细节。
Glenn Hadden于2011年3月加入摩根士丹利,在此之前是高盛的资深交易员。摩根士丹利董事会对Hadden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帮助提升大摩在固定收益领域的业绩,但此后不久,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严重打击了债券交易业务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大摩的信用评级亦遭调降,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客户不再与大摩叙做长期限的衍生品业务。
Glenn Hadden之后被提升为利率交易主管,而他的上司,负责固定收益部销售交易业务的Michael Heaney和Robert Rooney企图削减大摩所持有的与销售交易业务有关的风险资产,并集中上收一些审批和决策权限。
在过去,负责销售交易业务的主管会分配资本给各个交易台,由每个交易台负责决定每个交易员可以持有和交易的头寸规模,而现在这些事物只能由销售交易业务主管授权。一些交易员纷纷抱怨这样的运控体系大幅降低了他们的风险偏好度,使得获取奖金的潜力也受到限制。
对于James Gorman来说,把控风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清楚地记得金融危机时大摩所持有的按揭贷款类资产险些拖垮了整个公司,并迫使公司接受政府的救助。而金融危机结束后,时任大摩CEO的John Mack更是用谨慎的态度对待FICC交易业务,削减了一些岗位并降低了风险等级。
John Mack在那时的做法或许是正确的,但他的保守也让大摩在2009年和2010年债券市场繁荣的时候错过了机会,使得竞争对手们赚的盆满钵满,这其中就包括高盛。
而James Gorman上任以来的实施的策略之一是削减所持有的风险资产数量,大摩计划在2015年年底之前削减一半以上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当前还有大约300亿美元未完成。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一家投行在某个业务领域内的规模太小,便无法保持竞争优势。所以摩根士丹利很有可能会步瑞银(UBS)的后尘,后者在2012年10月宣布退出FICC交易业务。一家投行的公司高管表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放弃某项业务,某些企业不断裁减业务规模,做出一系列改变,最终仍不可避免地退出这项业务。所以如果你把这项业务削减得过于薄弱,那你靠什么来变强呢?"
但摩根士丹利的高管层们表示将不会过度裁减固定收益业务,该行依然需要固定收益部门来提供产品给客户,而大摩也有足够的实力保持债券和衍生品交易业务的主导地位,至少根据大摩现在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战略需求来看,它们依然需要FICC交易团队来服务私人财富客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