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墙外楼: 英国《金融时报》称银监会央行“掐架” 两机构强烈谴责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1 Retargeting Platform

Our Average Customer Earns $10 For Every $1 Spent
From our sponsors
英国《金融时报》称银监会央行"掐架" 两机构强烈谴责
Apr 10th 2014, 12:08, by 墙外仙

人民银行4月10日下午在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4月10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发《央行与银监会分歧危及市场信心》和《监管机构内耗阻碍中国金融改革》两篇文章,文章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肆意歪曲事实,对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声誉造成恶劣影响。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表示严厉谴责。

中国银监会与央行"内斗"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两大部门之间的内耗可能已经阻碍了中国的金融改革。

昨日,英国《金融时报》发文聚焦此事,其提到,两者分歧日益严重的一个例证是,由央行牵头、参与者包括主要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自去年8月成立以来只开了一次会。

其引述知情人士称:

"该联席会议之所以开不成会,是由于中国银监会强烈反对它眼中的央行越权行为。"

"中国金融改革现在面临的最大路障之一是,央行不认为银监会有能力处置与改革有关的风险。"

监管双方的分歧点很多,冲突多集中在影子银行。究其根源还是监管职能重叠。根据现有框架,央行主责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而银监会则负责监管银行部门。

央行可以通过"窗口指导"告诉银行发放贷款的规模,但确保银行资产质量的是银监会。此前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中,央行指导各大银行大规模放贷。

在短短五年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就从2008年的130%飙升至220%。伴随着大规模信贷的投放,影子银行体系日益膨胀,风险也与日俱增,在中国第一例公司债违约出现后,部分行业的信贷风险暴露出来。

银监会在2008年曾警告这其中的风险。他们认为是央行要求银行大举放贷,然后鼓励金融创新导致影子银行泛滥,最后却又反过来责怪银监会监管不到位。

央行则认为银监会不愿抑制银行表外资产的蔓延,也未能控制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的规模。

双方的"掐架"并不仅仅体现在抱怨上,华尔街见闻网站此前曾引述《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由于银监会不愿意对影子银行进行过于严格的监管,央行对于控制银行表外业务的努力受到了阻力。

银监会原计划于11月出台9号文,旨在对影子银行进行严厉监管,限制银行的表外借贷行为。但在10月底银监会总部的会议之后,银监会大幅缩减了原定计划。

原因是在此次会议上,与会的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代表抱怨新规则将大幅降低其资本水平和利润。

央行官员担心,银监会过度保护银行,从而导致最终缺乏对银行足够的监管。所以,央行寻求收回下放给银监会的部分监管权力。于是就有了上面提到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但很显然,这一尝试并未达到最初的目的。

央行并没有直接控制影子银行的手段。相反,从去年6月开始,央行坐观银行间利率升高,希望以此警告表外借贷行为。

但钱荒的发生令破坏了市场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两家监管机构关系更趋恶化。

早前,花旗银行的分析师樊荣超就曾在《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法律层面冲突》的论文中提到,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这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涉及部门利益,两机构都会按照对己方有利的方向来解释相关的监管法律;另一方面,一旦确定为风险,将面临采取特别措施以及动用大量资源,两机构可能会出现严重分歧,甚至回避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银行机构可能或已经出现金融风险,两机构由于负有法律规定的共同职责,必须进行合作,控制和化解危机,保护金融环境安全。但银监会并没有多少可以直接动用的资源对风险机构进行拯救或处置,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央行。对两监管者而言,这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

其一,由于担心被归咎引发风险的监管责任,两家机构对于是否会出现风险及其发展的危害程度,很难形成共识;其二,处置金融风险需动用很多资源,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两家机构可能会抛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案,而不是最有利于化解危机的方案;其三,金融风险有扩散性,如果不能尽快制订解决方案,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其四,两机构的纷争很难自动调和,通常只能依靠国务院用行政手段来协调,而这种折衷和妥协通常不会是一个好方案。因此,银行业监管权的分立不利于防犯和化解金融风险。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