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的季度报告显示,银行的融资成本要高于非银行的融资成本,特别是欧元区。这使得更多的新增信贷通过影子银行实现,这可能是解决欧元区银行危机市场自然选择的途径。BIS写道:
银行融资优势的丧失限制了它们作为金融中介的效益。比如说,有迹象显示欧元区银行在转嫁部分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在过去三年,欧元区银行贷款的平均利率一直停留在3%以上,虽然政策利率不断下调。因为债券市场的融资成本一直有下行趋势,大型企业绕过银行,直接进入市场融资的动力越来越大了。
(左图:红线代表欧元区银行贷款利率,蓝线代表欧元区A信用评级企业市场融资成本,黄线代表欧元区BBB信用评级企业融资成本)
(右图:蓝柱代表欧元区债务净发行量,红柱代表欧元区贷款净流量)
因此毫不意外的是,欧洲债务市场净发行量在2012年大幅上升。美国和新兴市场企业强劲的债务发行表明了,这一趋势本质上是全球性的。类似的全球企业债务发行大增发生在2009年3月以后市场从金融危机反弹的时候。
结果,企业的融资渠道组成逐步转向了市场直接融资。企业债务的发行量与辛迪加贷款发放量之间的对比显示,在资金供给方面,欧洲债券市场最近已经超过了银行业——从2011年初算起,超过50%的欧元区企业累计融资是通过证券市场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辛迪加贷款。此外,总的来说,欧元区银行完全没有提供新的直接贷款,在此期间,企业贷款的存量累计下跌了15%。因此,市场超过了银行成为欧元区企业新增信贷的来源。在美国,辛迪加贷款与企业债务发行并驾齐驱,使市场直接融资份额维持在接近33%的水平不变。
过去,欧洲的直接信贷市场,包括证券化市场是极不发达,银行通过巨大的资产负债表背负着欧洲信贷供应的重任。但欧债危机爆发以后,问题银行就成为了危机的中心,因为银行是有国界的,直接救助银行是存在严重道德风险的,这已经成为解决欧债危机难以逾越的政治问题,建立银行联盟的共识最终也可能只是妥协版的。同时,对银行的新监管措施将加速银行的去杠杆化,这无疑进一步冲击欧元区经济。
然而,信贷市场和证券化市场自然而然的发展可能能化解欧债危机的大部分问题。首先,直接融资渠道能抵消银行去杠杆化对经济的影响,其次,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有国界的,但各种私营部门证券可以是没有国界的,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可能不能能解决欧元区金融体系分裂的问题,甚至为欧洲央行实施私营部门证券版的QE计划打下基础。用萨默斯的思维,可能大力发展信贷和证券化市场这些影子银行部门,走向美国化金融市场的道路,才能最大规模地放大欧元区经济制造泡沫的能力,最终才能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至少在爆发下一次危机前是这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