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一方面日本各路政治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结束日本面临的长期通缩的问题;另一方面全球的交易员都面临着日本低迷不振的经济面和强势升值日元之间的这种奇怪的反差。尤其是2008年之后由于大量的避险因素导致日元被迫的快速升值,这种外部的因素与实际上持续恶化的日本经济之间的巨大反差事实上就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机会的出现。
这种反差甚至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期间都很难让人得到理解,而在此之后日本一个关键的因素正在悄然的发生变化-日本的贸易顺差正在逐步的消失。在此之前可以说大量的贸易顺差为日本债务提供了巨大的融资渠道,同时顺差也成为了支持日圆走高的因素之一,但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核电危机导致日本不得不大量的进口更多的原油等能源来弥补核电站停运造成的电力缺口,原本由核电弥补的贸易被拉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能源的进口激增的情况下,日本对外贸易将不可避免的从贸易顺产变成逆差,而这就意味着贸易赤字可能会急速恶化,这将会同时反过来进一步的打击以出口为主导的日本经济,形成一个连锁的反应。
当然这种巨大的反差也一定会吸引大量地投机者的关注的目光,那些宏观对冲基金的核心就是依靠一旦市场上产生了这种宏观上'错位',那么就会狠狠的抓住机会'暴赚'一把。
而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犹豫日本核电站导致日本贸易顺差转变成为逆差就成为了'错位'开始修正的第一步,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市场并没有做出过多的反应,反倒是日圆仍然被回流日本的大量资本继续买入导致了日圆一直到了2012年的中期仍然保持着缓慢升值的步伐,这种日圆偏离经济基本面的异常就已经让全球的交易员开始将眼光集中到了日本。
此时随着2012年1月份日本经常账户余额转负并且贸易赤字创下了30年有史以来的最差情况(甚至是差与2009年的情况)日本2012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逐步出炉,市场的做空日圆的热情已经悄然的开始燃起,日圆率先的开始贬值,这意味着市场的纠错开始启动起来了,日圆的升值步伐在2011年-2012年之间已经表现出了无以为继的情况出现。
虽然在2012年二季度日圆的贬值幅度有将近11%的空间,但从CFTC的持仓规模来看,投机者并没有完全的大胆放心的去纠正这种偏差,究其原因还是对日元以往的表现有所忌惮,尤其是在日本政治格局和新一届政策在经济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困扰着投资者大举做空日圆的主要因素。
而随着日本政治格局以安倍晋三几乎百分之百的获得了新的日本执政的权力之后,日本政治的稳定性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而由于在政治与货币政策方面,这位新任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上台之前就一直向外界传达强调以量化宽松推动经济的意图。随着安倍晋三的一步步的迈向日本首相宝座的同时,市场也开始更加的确定并且稳步的追加筹码,此时对于日本市场的这种宏观'错位'的纠正交易正式的拉开了序幕。
而之后在2012年底随着安倍晋三竞选成功,他果断的强迫日本央行加大量化宽松、提升通胀目标,为了答对这个目标,甚至是强迫抵制宽松的白川方明辞职,同时任命了自己嫡系的黑田东彦组成了日本强大的量化宽松组合的日本政治和经济的复甦组合。
至于安倍经济学的本质的目的应该说就是提高通胀水平使得日本摆脱过去通缩的阴影,通过通胀引发的财富效应去间接性影响去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支出,进而带动真实的经济增长。安倍晋三假设的前提是日本的通缩产生的本质原因必须是由于资产价格暴跌引发的财富缩水导致的去杠杆化引发的,而对于如果是因为日本人口老龄化以及产业全球化引发的通缩而言,这样的做法可能就像之前数次的日本量化宽松那样无功而返。
当然实际上就量化宽松而言,日本本身就应该是鼻祖了,当基准利率水平已经不能够在降低的时候,通过买入长期债券来拉低长端资金的成本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事实上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经历过好多次的努力,但事实上效果并不好。但随着伯南克在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逐步的产生了日本希望看到的结果,这也间接的刺激并肯定了日本再次尝试量化宽松的决心。
当然如何控制好通胀预期、国债收益率和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日本量化宽松组合需要后期注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虽然日本政府债务是由其本国国民和养老机构持有,其通胀上扬或许并不会引发大量的抛售国债引发债券收益率急速上行的情况出现,但如果一旦量化宽松失控或者债务融资渠道发生本质的变化,则债务链条的断裂或许或引发一场金融海啸。
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已经在2013年开始逐步的考虑何时退出、如何退出、退出多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全球所有的宏观策略基金的交易员们,在2013年如何在如此明确的确定性下努力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或许就是他们从日本这次宏观'错位'中嗅到的最大的机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