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Tyler Cowen本周二写道:
不久前,Milton Friedman写道,货币对大部分经济部门来说都是中性的,新的货币很快就和旧的货币混在一起。当时这个概念对我影响重大,但在多轮QE和缩减QE的言论中,我们明显看到非中性的影响,这促使我放弃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
虽然表面看起来法定货币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有货币都是中性的,而且央行在货币供应上有最终的控制权,但实际上当前的货币体系是一个相互纠缠的货币网络。很多不同类型的货币相互竞争。然而,我们没有注意到这种百"币"争鸣的原因是,在经济稳定的时期,所有货币的价值都倾向于收敛于最具流动性和受到偏爱的货币单元——大部分时候通常是国家货币。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货币市场被形容为自由银行体系是更好的,在这里国会与私营部门货币发行者相竞争,但国家更多地主导了定价影响力,因为人们对持有国家货币的自然亲和力。
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是什么导致当前异构的货币市场仍具有如此多与过去相同的性质,将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命题。
比如说,我们知道银行一直有创造货币的能力——无论在银行牌照的框架内还是无银行牌照的框架内。我们知道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银行有能力首先放贷(也就是凭空制造存款)再寻求融资支持。
在融入资金到位前,"存款"已经打到了处于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账户上。
...
鉴于上述原因,只要银行愿意,基本上不存在任何能阻止银行向任何人超发这些货币单元的东西,不管是外力有多大,贷款风险有多高,或银行要拨备多少资本。
然而,银行不大可能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创造货币单元要比令金融系统中的其它成员接受它们要容易得多(特别是在持续稳定的利率下)。毕竟,有谁会尝试发行自己的白条来偿还债务呢?不大可能有人会愿意接受这些白条,除非它们获得普遍接受的保证,特别是能通过商品和服务赎回。实际上,如果你不确定能使用它们,接受这些白条,或付出代价借入这些白条都是没意义的。
那么,私营部门银行是怎么保证有潜在无限供应能力的其货币单元(白条)能被市场广泛接受呢?当然,一个方法是保持所有持有这些货币单元的人都能获得部分它们产生的收入。
这就是为什么不良贷款可以带来系统性的不稳定和损害银行的信誉。
...
如果一家银行从所发行货币单元不断地产生稳定回报中获得信誉,那么它的货币单元很可能变得更有市场。
上述一切意味着,理论上私营部门银行可以不需要潜在资本就能运营,当然前提是更大范围的银行体系继续认同它们发行的货币单元有价值。而唯一不能担保的是,未来这些货币单元值多少钱,或是否将能维持与国家货币一致的价值。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如果一家银行发行了超过经济所能承受的货币单元——也就是超出商品、资源和服务可赎回的能力,那么系统可能很容易失去对全部私营部门货币单元的信心。最明显的现象就是,经济中的净财富会以通胀的方式缩减(也就是太多的货币单元最终导致购买能力的下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