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阔斧推动经济改革、提升国际地位,这是印度人对新总理莫迪的期望。他的强人作风和过去施政绩效似成票房保证。他宣誓就职后,现在似乎到了开始讨论"印度崛起"的时候。因为世界银行依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2011年的经济规模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而一般印度人深受物价飙涨所苦,更对贪腐深恶痛绝,是莫迪"改写正确增长故事"的抱负打动他们,促成变天。
新政府得到强有力授权,但他们拚经济的挑战很大。10年前,印度人口以40多岁这个年龄层居多,国民所得超过600美元(约3774元人民币),堪称"中年穷国"。10年后的今天,印度成为"年轻的低所得国家",选民的愿望很不同。在印度,40来岁中年人对未来可能已无过多期待,但求温饱、安全和稳定;但年轻人总有改变未来的远大志向。
新德里智库观察研究基金会副会长萨兰说:"这个国家未来10年每个月得创造100万职缺。发展服务业可提高国内生产毛额,却无法增加就业机会。发展製造业和基础建设将是新政府首要之务。"而莫迪要发展制造业、引进基础建设投资,就必须紧盯东亚。萨兰说,这些投资项目每5到7年会有将近1兆美元的投资需求,西方资本巿场既无决心也没剩余,"为发展大规模製造业和工业走廊而跟日本、中国大陆、台湾、南韩等东亚国家交往,是他的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来讲,他的外交政策走向就很明朗了"。印度对于自身国际地位有其想像,但这个想像,数十年来一直是浪漫多于现实。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经济史的巴拉昌狄兰说:"如果你是浪漫主义者,你会以为印度的角色无所不在。但受限于经济实力,我相信今天印度在世界上的角色,其实相当'节制'"。
莫迪政府就职后,所推计划必须为下2个10年印度在世界,尤其在印度洋的存在,做好准备。美国撤离西亚后,接下来将由谁保护和维系区域安全?"解放军海军"应该不是新德里的答案。但若印度无法形塑印度洋的架构,没能力保护印度洋,那么其他人将取而代之。巴拉昌狄兰说:"莫迪拥有把印度推进世界的意志,我不认为他只希望印度当后座议员,他会希望印度居领导地位,对世界负起责任。但要展现责任,我们就必须在经济和国防上展现关键实力。"
国会下院选后,印度人民党和盟友囊括近2/3席次,组成25年来最坚强稳定的新德里政府。新总理过去的强人作风似成品质保证,让人彷彿看到充满希望的印度前景。那么现在是开始思考"印度崛起"的时候吗?萨兰皱着眉头、摇着手笃定地说"不"。他说:"这种事不必说嘴。现在该是印度谦卑地低下头、努力起而行,以符合人民愿望的时候。"萨兰接着说:"上1个10年我们增加1000百万瓦的电力装置容量,但现在还缺4000百万瓦;我们还得让3亿人脱贫。别忘了印度正在下沉!唯有扎扎实实展开10年经改,带来持续增长的10年,然后我们或许才可开始谈谈'印度崛起'"。
这种态度,令人想起邓小平在中国的"韬光养晦"。
中国和印度常被人们比较,因都是第三世界大国,都起点低、人口多,在经济和制度上又各有千秋。中国经济超过了印度,无论经济规模还是人均收入等;但印度的宪政民主则一直领先,经济也在奋起直追。哪个更有后劲和前景?人们众说纷纭。但在印度最近的大选中,在野的人民党获"横扫般胜利",主张自由经济、被称为"印度撒切尔"的莫迪出任总理,很多观察家有一致预感,印度将发生重大变革,在跟中国的争雄中,筹码剧增,令世界瞩目。
对印度自身来说,莫迪当总理将产生两个直接影响:一是打断了尼赫鲁家族(主导国大党)的世袭政治。在印度首次大选至今的60多年间,国大党执政了近50年;仅是尼赫鲁和他女儿英迪拉·甘地当总理就有32年之久。然后是英迪拉儿子继任,这次则是她孙子(拉胡尔)出来跟莫迪对决。但拉胡尔的国大党不仅在国会惨败(从206席降至44席),他本人在家乡选区都差点输掉议员席位。太子党背景、缺乏能力的拉胡尔,跟贫民出身(街头卖茶叶)、有丰富从政经验(已当13年州长)的莫迪,形成强烈反差。另外在今天电视时代,拉胡尔面对媒体的笨拙木纳,跟莫迪的应对自如、滔滔雄辩,也是"两极"。
国大党败选后,党内呼声要拉胡尔下台(他是国大党副主席,母亲索尼娅是党主席,被莫迪讽为"母子王朝"),认为他不是搞政治的料;而呼吁他妹妹出山(其口才比哥哥好)。但他妹妹除了"尼赫鲁家族"光环,也无从政经验,即使5年后大选代表国大党出征,前景也令人质疑。所以这次莫迪的大胜,对印度的世袭政治是重大打击,等于尼赫鲁王朝开始崩溃。《纽约时报》说,"未来国大党的元气能否恢复都很难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政治也将进入一个新时代。另一个影响更重要,莫迪出任总理,明显地将改变尼赫鲁们热衷的社会主义,而把印度带向真正的市场经济。这也将在"中印模式"的比较(争论)中,为支持印度派提供佐证。
支持中国派一向强调,中国不管怎样专制,但经济发展了,人均收入等都超过印度;印度再民主,但经济却落后(中国人均GDP是印度四倍),甚至由此认为民主无用、经济指标万能等。事实上,印度经济的落后,恰恰不是民主(制度)造成的,而是尼赫鲁家族推行国有化、大政府、大锅饭的社会主义政策的恶果。尼赫鲁曾公开说"利润"这个词是"肮脏的",以反商著称。英迪拉·甘地当总理时,印度的(边际)税率高达97%,国家垄断经济,民营企业被窒息。人类历史早已证明,国营是灾难的同义词。经历毛时代的中国人,更知道国营化、计划经济、大锅饭等带来什么。印度的一穷二白,也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邓小平当政后,为避免苏联式崩溃,不得不经济改革,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羞羞答答地走向资本主义,结果中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印度在同时期,仍是尼赫鲁们的国大党掌权,基本是走老路,只是迫于形势,做一些小规模改变。但即使如此,印度经济也产生了以往无法比拟的发展。
但这次不同了,莫迪上台,不仅是政党轮替,更是理念变革。莫迪清晰明确地要走他在13年州长期间推行、并成效显著的市场经济。这会使印度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和中国比较时,印度的短处将缩小,长处会凸显,主要因为这样几点:
一是印度有充足的劳动力。中国的强行一胎化政策已恶果呈现。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预计今后十年中国18到40岁之间的人口将减少一至三亿。相比之下,印度更是年轻的国家,人口中40%在18岁以下,预计明年20岁以下的人口将占印度总人口的55%。人口和年轻劳力的多寡,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印度将比中国更有后劲。
二是印度的劳工便宜。当年很多外资涌入中国,因有廉价劳动力。但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提升,现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工(制造业成本)已跟美国南部的州相差无几。而印度的劳工则像中国开放改革初期那样便宜(这从印度人均收入只是中国的一半可看出)。
三是政策优势。人口年轻和劳工便宜这两项印度一直都有,但尼赫鲁们走社会主义,使这些优势无法显现。现在莫迪要走中国式经济改革之路,这个"低成本"就会展示成效。水往低处流,商人往低成本走。这是商业铁律。
仅从去年莫迪宣布参选至今,西方就已向印度股市注入了160亿美元,主要是看好莫迪当选后的印度经济前景。莫迪正式出任总理,更多外资将会涌入。不仅美国和欧盟,尤其日本的投资更会踊跃。从几年前开始,日商就已从中国撤资,而转去印度。因在中国投资,不仅有官僚腐败,成本增高,还有中国愤青们动不动"反日",烧毁日本汽车,砸毁日企等。日商跟台商不同,反正他们也不会中文,还不如到印度投资,那里没有"反日",莫迪推行市场经济,他们照样能赚钱。所以《富比士》杂志说,"莫迪当选,中国是输家",就是看到这种前景。
四是制度优势。中国经济被称为"盗窃经济",因政府官员乘机瓜分国家财产,中饱私囊(每年中国贪官转移到海外的资金高达百亿美元)。印度当然也有官员普遍贪腐的现状,但因有定期选举的制度性制约(国大党因此下台),还有自由媒体(新闻和言论自由)的监督,更有独立司法的制裁。所以印度的贪腐没有可能达到中国那种程度。印度走自由经济之路后,民主体制的优势会更加显现。而这反过来又促使经济发展。
五是领导人优势。无论民主还是专制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气质和政策,都对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样是中国,毛时代,一穷二白;邓小平当政后则发生巨变。民主的英国在撒切尔夫人当选前,经济衰败到被称为"无法管理的国家",但撒切尔在位11年,实行充分市场经济政策,使英国成为整个欧洲经济最好的国家之一。美国也如此,信奉市场经济的里根总统执政8年,为美国带来长达110个月的经济繁荣期。今天,被称为"印度撒切尔"(华尔街日报称莫迪为印度的里根)的莫迪当选,很可能也为印度带来这种"巨变"。
当然,跟中国相比,印度还有很多劣势:比中国贫穷,文盲多,女性教育(和从业)比例低,基础设施差,通讯能源等也都落后于中国。另外,尤其糟糕的一点是,因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无数印度知识分子有反英、反资本主义,反整个西方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既是国大党的舆论支柱,也是煽动(诱骗)印度穷人支持社会主义政策的根基。事实上,印度的贫穷落后,其知识精英要负主要责任,他们满脑子的社会主义乌托邦,害苦了印度。莫迪当选后,要战胜这些,还是一场相当艰巨的战争。但不苟言笑、严肃认真,以"能把事情做好"著称的莫迪,能在他领导的古吉拉特邦打赢那里的"战役",也完全有可能在整个印度打赢这场"战争"。在同样左派云集的英国和美国,撒切尔和里根都成功过,人们有理由相信,莫迪也同样可能成功。
外国游客谈到印度时,普遍认为随处可见穷人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不过,从对待穷人的角度考虑,这实际上是印度民主的真正表现。
和印度城市相比,中国大城市很是可爱。仿佛自由化浪潮一朝袭来,他们瞬间就衣着光鲜、摆脱贫困;一夜间就能彻底忘记社会工业化过程中种种丑恶和苦难的经历。他们拥有优美的高速公路、时髦的购物商场、现代的高楼大厦。和北京上海的此番美景相比,纽约和华盛顿街头徘徊的无家可归者异常扎眼。与中国相比,自由化对印度城市的影响喜忧参半,巨大的发展和巨大的问题相伴而来。商场、地铁、高速公路纷纷出现,无处不在,和中国一样。不过,每座商场建成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个贫民窟——通常就在商场旁边。
中国城市远比印度城市漂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比印度民主提出了更合理的发展目标。中国政府有意识地重点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以支持中国出口主导型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每年在这上面的支出为人均116美元,比印度的6倍还多。中国塑造这些美景,依靠的还有黑暗的另一面。那就是中国通过所谓户口制度严格控制国内移民。户口使每个公民在出生时就被打上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烙印,可以称其为一种地域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如果有人想把自己的户口迁出,一定要先获得官方许可。感谢中国城市工厂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男人们可以付费获得许可。而妇女们,付费之外还要接受妊娠检查,为的是证明她们不是为了逃避计划生育。离开家乡进城以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的"流动人口"。他们的生活空间主要限于贫民区——游客看不到的地方。当局坚决对这些人口实行管制,甚至以控制不断上升的犯罪率为借口,对"流动人口"聚集区进行"封闭式管理",架设围栏、配备警卫,进入隔离区的每个人需接受身份检查。户口的作用不仅仅是限制迁移,不同户口类型者享受的社会服务也有天壤之别。进城务工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到的所有社会服务无缘,除非他们能将他们的临时户口转成永久城镇户口。他们不能自由地在城市公立学校入学,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险,得不到社会福利补助。农村户口者在城市生活如此困难,很多夫妻只能把孩子留给老家的爷爷奶奶抚养,家庭长期分离。
中国坚决执行户口制度的同时,印度在其宪法中明确移民的自由,准许农村家庭自由迁移进城。进城以后,他们的社会福利也转由所在城市负责(虽然很少,包括补助配给和教育)。任何中国式的"封闭式管理"企图都会让活动家和反对派发起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胆敢尝试的管理者可能因此倒台。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印度城市中,移民无处不在,成为城市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很多方面,印度的进城农民都远远不如中国农民工。中国贫民区的饮用水、污水处理设施、住房等基础设施都远远超越印度贫民窟。但有一点,是中国农民工所没有的:表决。印度每次选举前,政治家都会在贫民窟进行选民登记动员,所以本地居民针对他们的排斥政策,都很难获得政治支持。
印度的基础设施难题和中国面临的接收移民问题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这是因为半个世纪的社会工程已经摧毁了中国的公民社会。恢复这个可不道路修复、电力再通那么简单。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这一根基不再安全。印度没有这个问题,这要感谢印度的社会制度。1970年代印度短时间实行强制绝育严格控制人口政策后,就被民主表决终止。所以,印度人大部分都是团结的大家庭结构,这是自由人权留给老年人的礼物。
既然家庭的养老体系不再保险,老年移民就需要社会赡养。不过户口制度对他们说:不!如果中国不能缩小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福利差距,心怀不满且人口众多的农村人口很可能变成一个随时会爆炸的政治火药桶。反过来,中国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轻松,需要在2025年前把每年城市GDP的2.5%投入到新移民身上。这不仅意味着控制政府支出,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房地产泡沫可能因此破灭。而在很多人眼里,这恰是中国经济高位运行的基底。
中国所有大的弊端,都来自一个原因:缺乏一个投票箱。中国和印度,前者摧毁了其公民社会,后者让其愈发繁荣。而前者还没有尝到这样做的苦果,当然后者也还没有得到回报。所以,当人们抛开表象看这两个社会中最弱势群体各自受到的待遇,也许,印度乱糟糟的民主社会还胜过中国的超理性专政。
当然,一个强大繁荣的印度崛起,不仅是印度人民的福音,对渴望自由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幸事,因为它将使中国御用文人的"民主无用论"更加破产。同时,在今天全球化时代,繁荣的印度也将促使中国经济发展(中印贸易),并推动世界经济。以莫迪的清晰理念和魄力,他很可能因这一届成功而连任,那么今后10年,印度将进入"莫迪时代",世界也有可能进入"印度时代"!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