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随着"阿拉伯之春"的出现、发展和异化,ISIS的异军突起,美伊关系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系列转折,曾被公认为"中东一切问题之核心"的巴以问题,即便不能说被遗忘,至少也已几乎被边缘化,被挤到记忆的角落。
似乎是为了唤醒人们对这个旷日持久"老大难"国际焦点的记忆,自上月底以来,巴以关系骤然紧张,冲突再度激烈起来。
表面看起来,这一切的起点,似乎是上月底3名以色列少年失踪及遇害事件。
6月中旬,3名约旦河西岸犹太定居者的孩子被曝失踪,据传和哈马斯有关,以色列国防军和警察随即展开大规模搜索行动,并与巴勒斯坦人发生冲突,巴方表示有至少5名巴勒斯坦人被杀。6月底,3名犹太少年的尸体先后被发现,引发犹太定居者的强烈不满,7月2日,东耶路撒冷附近苏阿法特区17岁巴勒斯坦少年穆罕默德.阿布.哈代尔被人强行推入一辆汽车,一小时后其尸体在西耶路撒冷被发现,由于此前有犹太激进分子宣称"以眼还眼",人们猜疑哈代尔系被犹太极端分子以"复仇"名义杀害。
环环相扣的血案立即成为巴以双方相互指责和内部动员的导火索。
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组织宣称,3名犹太少年的死,是以色列长期镇压巴勒斯坦人,并中止撤除犹太定居点行为的必然后果,此次事件的责任应由以色列和犹太人来负。自7月2-5日,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不断发动抗议、示威,并和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
以色列当局则表示,事件的起因是3名犹太少年的失踪和遇害,且针对哈代尔的死,以色列政府不仅公开表示对肇事者的谴责,还立即展开刑事调查,而巴方非但阻挠调查,更借机"寻衅生事"。
争吵和摩擦迅速升级为武装冲突:7月2日起,以色列军警针对巴勒斯坦领土展开军事行动,哈马斯则在哈代尔死后宣称"所有以色列人都是合法袭击目标"。7月8日凌晨,以色列发起"护刃行动",对加沙地带600多处目标发动空袭和炮击,而哈马斯则以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相回应。
事实上,以巴双方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近年来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哈马斯可谓有得有失,得利之处,在于进一步压缩巴解权力机构在巴勒斯坦人中的影响,及在巴勒斯坦事物中的发言权,迫使后者不得不寻求与自己的合作,这令哈马斯浸浸然有后来居上,取代巴解成为巴勒斯坦代表之势,而失势之处,则在于这种合作和取代始终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鼓励,非但如此,随着埃及局势的变化和海上封锁的加强,哈马斯控制区一度相对宽松的对外联系渠道再度被以色列扼紧,令本就拮据的巴勒斯坦地区更加"手紧",民生凋敝、自治当局和哈马斯也饱受财政问题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哈马斯希望"搞出些动静",一来转嫁矛盾,让巴勒斯坦人将怒火和抱怨集中到"万恶的以色列"头上,二来也可借此"哭穷",看看能否照例换回些雪中送炭的同情和援助。
以色列方面同样如此。
表面上,国防军的行动和3名少年死亡案有关,但案发地在西岸,军事打击的目标,却是和西岸天各一方的加沙地带,这表明"少年失踪案"不过是幌子,以色列当局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将一直看不顺眼的哈马斯再"狂扁"一番。对于迟迟没有进展(甚至毋宁说很久都没有开展)的巴以和谈,以色列早已很不耐烦,而哈马斯和巴勒斯坦自治当局的"合流"趋势,又是以色列和内塔尼亚胡政府所最不愿看到的。内塔尼亚胡政府是联合政府,尽管他本人被国际社会视作"鹰派",但在加盟政府的一些右翼小党看来,他对巴勒斯坦人的态度还太软弱,右翼党等小党动辄威胁"散伙",逼迫政府对哈马斯采取更多强硬措施。正因如此,以色列才抓住"少年死亡案"大做文章。
此事之所以"慢慢走向失控",和美国自奥巴马上台后,在中东不断"淡出",对一度热心的巴以和平进程意兴阑珊不无关系。觉察到无力迅速解决巴以"老大难",为自己外交"成绩单"增光添彩后,奥巴马明显降低了对这一话题的兴趣,甚至连一向重视中东及巴以问题的国务卿克里,近来也显得有些提不起精神。美国的这种态度,一方面令巴以双方敢于采取更多"刺激性"行动,而不必担心政治后果,另一方面也让一些人产生了"不妨闹大些",好将国际关注重新拉回来的念头。
鉴于哈马斯的组织结构、活动特性,以色列想通过有限军事行动摧毁其战斗力并不现实,内塔尼亚胡虽然强硬,也不愿接受右翼党领导人、外长利伯曼"实际占领加沙地带"的主张,以避免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并背上沉重的绥靖包袱,尽管以色列据传已动员4万预备役,但进一步扩大战事的概率较小。
每次巴以冲突激化的结果,都会令更多绝望的巴勒斯坦人转而投向哈马斯阵营,这一次恐怕也不见得会例外,巴解的进一步边缘化,则会令本已半死不活的巴以和谈变得更乏活力和意义。尽管如此,事实证明哈马斯是个长于破坏、拙于建设的组织,它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政治分量越重一分,巴勒斯坦地区距离和平建国的梦想,恐也就越远一步。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