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些市场表现仍然值得让人回顾,为何面临美国政府违约危机,市场仍然如此淡定?
当然本文并不是要对政治对市场的影响做探讨,FT的Dan McCrum认为这反映了一个概念:黏性风险,而这可以解释许多当前的市场现象。
经济学家对于黏性工资和价格非常熟悉,两者都用来形容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调整缓慢。
而在黏性风险下,对此的评估显示出一定的黏性:人们不愿意改变其对风险的看法,直到出现压倒性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坚实的逻辑。在2011年,当欧债危机爆发、美国遭降级给市场带来三个月的风雨飘摇时,最好的应对就是什么都不做,等着看一切结束。
就如同下图碗里的球,轻微的晃动会使其来回滚动,但中立最终仍然能使球回到平衡点。
而在球滚动时,要试着交易甚至对冲都是很难的。即便你成功的对冲了,那什么时候你需要变现呢?之后又该怎么办?
所以市场被教育了,迟早会有英雄出现来拯救世界的,就像德拉吉、伯南克以及未来的耶伦做的那样。
在这种模式下,出现恐慌甚至是做空都很危险。看空风险太高,考虑到国债收益率长期且不断的走低。
McCrum认为这有助于解释当前广泛存在却又没什么依据的乐观情绪。大而化之的说,这种情绪就是只要央行一直维持低利率,那就尽情追求收益率吧。
花旗的Matt King一直有个观点就是市场要比看起来更脆弱:
突然之间每个人看起来都认同:央行们将支持所有东西;负面的因素如今很难看到;唯一的交易方向就是做多,尤其是那些高Beta品种...
只要央行一直打开水龙头,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但即便投资者也坦承市场走高是"人为"的,这反映出我们其实都在一条船上。而只要这条船偏一点点,市场就会再度失望。
他认为欧洲金融企业尤其如此,尽管压力测试和欧洲央行的严厉措辞言犹在耳,但今年以来整个行业金融债券的价格都在走高。
如果情绪摆脱了黏性,一旦它开始变化,那将非常迅速。标普500在1月份涨了5%,并在随后的5个月里一往无前。每个小心的人都被甩在身后。而当情绪往另一个方向变动时影响更大。
回过头看GMO Ben Inker二季度的白皮书:
从5月22日到6月24日,标普500下挫了5.6%,MSCI EAFE大跌10.1%,MSCI新兴市场指数暴跌15.3%,道琼斯/瑞银商品指数跌去了4.5%,美国10年期国债跌了4.4%,巴克莱美国TIPS指数下跌7.1%。摩根大通新兴市场债券全球指数重挫10.8%,德国10年期国债下跌5.2%,英国10年期国债下跌3/4%,澳洲10年期国债下跌6.5%。
自此以后,股票市场回升很快,标普又创新高,但许多其他资产仍然在谷底。考虑到过去十年里股票和债券之间基本上呈现负相关,这种全面的下跌看起来很怪。
对于那些受到的教育认为投资者唯一的风险是增长和通胀冲击的投资者而言,这种现象可能更加奇怪。对于人们而言,这就像是某种寻求认同的时刻,你要么认为这只是一次性事件,要么就需要考虑是不是重新考虑风险模型了。
当然,此后市场重归平静,但黏性风险的挑战仍然存在。
这么想,尽管每个人都认同利率终将走高。但债市已经牛了30年,仅2012年一年就有近万亿美元流入债券基金。
那么回到球与碗,如果这个碗摇晃的程度更大一些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