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当银行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短缺,他们也常常不愿意出现在纽约联储的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 DW),由于担心被人们视作财务状况不佳。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DW耻辱"现象。 纽约联储分析了为什么银行不愿去贴现窗口借钱的原因,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DW耻辱"现象已经成为了贴现窗口的挥之不去的痼疾。在2003年以前,陷于危机的银行能够以低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成本从贴现窗口借钱,但由于利率优惠相当于给了借款银行一笔补贴,所以美联储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行为(财务健康的银行也来贴现窗口借钱),美联储要求来贴现窗口借钱的银行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银行已经无法从私人那儿融到资金,二是银行确实需要资金来维持业务运转。所以,一旦市场得知一家银行从贴现窗口借钱,那就说明这家银行的私人融资来源已经枯竭。这是旧的"DW耻辱"的合理解释。
为了消除借款银行声誉受损的担忧,美联储在2003年彻底改变了其贴现政策。在条例A中,美联储将DW借款分成三个项目:高级信用,次级信用和季节信用。财务健康的大型银行可以以高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惩罚性利率来从高级信用项目借款,其他银行可以以高于高级信用项目的利率来从次级信用项目借钱,而小型银行为了应对季节性的资金短缺可以从季节信用项目借钱。对于满足高级信用项目要求的银行,新的贴现窗口规则执行"不问就给钱"的原则,表面上看,美联储不再对从高级信用项目借钱的银行进行审查,对银行来说,可以通过高级信用项目来满足自己对隔夜资金的需求,成本非常低。所以,从高级信用项目借款并不意味着银行迫于融资渠道不足的压力,也不意味着银行财务状况不佳,也就是说"DW耻辱"现象的"耻辱"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不幸的是,"DW耻辱"现象在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又出现了。事实上,为了缓解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短缺的问题,美联储不得不采取短期措施—定期拍卖工具(TAF),设计TAF就是为了消除任何对于从贴现窗口借钱的耻辱性理解。
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银行依然羞于从贴现窗口借钱?我们分析了任何加剧或减轻耻辱的可能性。我们将银行TAF的中标利率和贴现窗口的贴现率做了比较,根据无套利原则,在没有"DW耻辱"效应的情况下,TAF的中标利率一定不会高于美联储的窗口贴现率。所以,我们将TAF中标利率高于窗口贴现率的部分解释为"DW耻辱"效应,然后我们对搜集来的TAF中标利率和窗口贴现率做计量分析,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纽约以外的地区。"DW现象"出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借款银行相信它的身份会被公开,尽管美联储不会立即公开借款银行的名单,但市场依然可以从美联储的周报中获得各个地区借款总额的消息。这个识别渠道在那些小地区特别有效,因为有些地方只有一两家银行,市场很容易就会判断出是那家银行从贴现窗口借了钱。因此,我们将最大的12个联邦储备区(这些储备区有大量的银行机构)与小型储备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我们发现,与假设相一致,相比于小地区的银行,纽约地区银行出现"DW耻辱"的可能性要低14%。
外资银行。由于外资银行不能吸收联邦存款保险协会承保的小额存款,他们必须依靠大型投资者,如货币市场基金等,而这些投资者对来自银行的负面消息很敏感。所以我们认为,外资银行受"DW耻辱"效应的影响会相对较大。我们的计量分析结果较好的支持了这一假设,相比于类型的国内同行,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受"DW耻辱"影响的概率要高出28%。
羊群效应。直觉上讲,如果其他银行都没有去贴现窗口借款,那么任何一家银行去借款就会受到较大的压力。由此而来的"DW耻辱"会因借款银行数量的增加而减弱,但数据上的分析没有支持这一直觉。我们数据显示,在2007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大量银行向美联储借钱,"DW耻辱"效应并没有降低。为了更加细致的研究羊群效应,我们将资产质量相同的银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同样的,数据分析结果也没有看到什么羊群效应。
市场条件。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市场会变得很敏感,对负面消息的承受能力也会降低,对于一些负面的消息,市场的解读会有放大的倾向,因此银行去贴现窗口借钱会冒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猜测,在市场情形不好的时候,"DW耻辱"效应会更加明显。为了证实我们的猜想,我们抓取了三个变量:Libor-OIS利差,代表银行间货币市场状况;VIX,波动率指数水平,代表美国股票市场的预期波动率;CDS价格的CDX IG指数,代表美国宏观积极的违约概率。数据分析结果与我们的假设相一致,"DW耻辱"效应与市场状况的恶劣程度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很好的解释了"DW耻辱"产生的原因。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容易被识别出的银行和纽约联邦储备区之外的银行受"DW耻辱"的影响比较大,还有当市场情况比较恶劣的时候,"DW耻辱"效应会比较明显。同时,我们排除了羊群效应作为"DW耻辱"的可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