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

华尔街见闻: 【专栏】央行从战略进攻退向战略防守 2014年的动荡可能超过2008年

华尔街见闻
 
Book your hotel early for a discount!

You can reap the rewards with great discounts at participating Pullman, M Gallery, Grand Mercure, Novotel, Mercure, ibis and Formule 1 hotels.
From our sponsors
【专栏】央行从战略进攻退向战略防守 2014年的动荡可能超过2008年
Mar 13th 2014, 09:45, by 龙吟

本文作者为上海思势金融(MFI)江勋。文章内容主要基于目前已公开的信息,仅作参考。以下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华尔街见闻立场。

前天央行公布2月金融数据。我们从这里谈起。

央行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2月18日对外汇市场暴风骤雨式的干预,委托贷款、票据、信托贷款下滑很大,表外融资规模大幅萎缩,这其中与跨境套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成就是2月18日以来央行赤膊上阵的结果。

过去十年,实际上我们对冲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大规模投放基础货币,俗称放水。央行放水有明显规律,2003-2004年初、2007-2008年初、2010年都是洪峰年,都是外汇占款激增、热钱套利盛行做背景。2013年-2014年初也是一个高度套利的年份,但是人民币基础货币余额同比却是持续萎缩。显然,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几乎都已经被央行对冲回去了,甚至有对冲过度之嫌。2013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实际净投放1138亿元。而2011年全年净投放19070亿元,而2012年全年则净投放14380亿元,也就是说2013年全年净投放额下降了92.09%。

我们去观察银行间回购7天加权利率,2013年的央行利率走廊比2012年的3-4.5%整整上升了50个BP,也就是到了3.5%-5%这个区间。但是代价也是明显的,走廊的稳定性变得很糟糕,暴涨暴跌。原来的走廊上限一般是通过逆回购来构建的,这个上限在2013年完全被洞穿了。这说明逆回购越来越不好用,不好用的原因是,金融机构吃进了太多高风险债券,而这并不是回购交易的工具。于是央行创设了新武器SLF(常备借贷便利),在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的通知》(银发【2014】中,SLF是当做战略性的利率走廊上限品种来培育的。SLF露出了它被改造后的面目。较之逆回购,SLF最重要的变化有四:

一是"按需供给",表明兜底态度;二是,合格抵押品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公司信用债等债券资产,央行通过设置不同的抵押率来控制信用风险。其中"高等级公司信用债等债券资产"即奔着20几万亿的城投债去的,并且根据央行1月20号公告,还为信贷资产也留下了余地。三是,央行将权力下放到各地分支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换句话说,央行要把火苗直接拦截在地方,熔断向银行间市场蔓延的通道。四是,SLF的期限横跨7天到3个月,是目前期限区间最为丰富的品种。

综合起来,这是一种敞量兜底、宽口径、网络状、多期限的工具,它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QE工具,从技术角度,它几乎可以匹敌美国QE,也可以理解为应对美国QE退出而设计的反向QE。说得不好听一点,中国准备再次为美国买单——2008年底是第一次。这一次的宽松路径较之2008年做了大幅修改,央行绕过银行间同业市场,直接扑向了全国一线金融机构,它提供的可是基础货币。2月中旬以来货币市场利率迅猛下滑,它的威力已可见一斑。

对危机应对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是否意味着2013年的去杠杆行动暂停了?不打算再清算地方债窟窿了?央行是不是赤膊上阵,为影子银行提供支持?虽然央行自己将SLF定位于利率上限,而且是首次公开明确,这当然意义非凡。但对金融机构来讲,他们有极强的动力把它变成一块肥肉,只要机构线下资金拆解(非银行间)和协议存款利率高于5%,就有套利空间。在这种条件下,既然央行能提供如此丰厚的中短期流动性,金融机构就没必要再去银行间苦苦拆借。我们看银行间回购利率过去十年的图景,利率上限是非常难控制的,几乎是被反复蹂躏。因为中国金融市场缺乏出清机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极难遏制的。

去年钱荒时候,央行备受诟病,占着"最后贷款人"这个坑却不解决问题,实际上央行是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只是主要通过窗口指导和定向的流动性输送,央行发现既有的货币市场存在严重的效率问题,因为当时的金融机构备付金是完全充足的。以shibor和银行间回购利率为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在关键时刻指望不上。因此,2014年SLF全国试点运行,显然是对重建了一套新的央行—金融机构间货币市场,这个市场试图专门来解决危机时刻的问题。

但问题的根源主要不是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问题,而是资产结构和财政结构决定的。央行现在启动的新的货币市场体系,不仅是削足适履,而且相当于"开历史倒车",虽然长得像QE,但因为绕开公开市场,骨子里像极了上个世纪盛极一时的再贷款的灵魂附体。无非是把当年的再贷款的抵押资产从准备金换成了票据。如果央行扑到一线市场去解决结构上的问题,操着核武器(提供高能货币)去消灭广袤大地上的星星之火,那就真的变成了央妈。央行在风险承担问题上与2013年判若两人。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是利好,不是利空。

如果有些人指望SLF能构建像欧洲那样的利率通道,那就是一厢情愿。全国的利率信号可能会更散乱,分析师们以后不但要看银回购利率和shibor,也要看各地区的实际利率水平。某种程度上,央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开始拐弯了。当然,在我们看来,央行激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就不可取。

经过3年的折腾,杠杆还是那些杠杆,央行从洋枪队又变回了土炮队。而中国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央行。如果不是区域金融风险不断冒出来,央行不至于这样干。中国的地方政府和地产部门都很欢迎央行的回归。

在2月份的金融数据中,表外融资大幅削减并不奇怪,是央行教训人民币跨境套利的副产品。由于2月份以来的人民币短期内贬值,短期热钱及贸易顺差所支持的外部流动性注入戛然而止。外汇占款供给基础货币的功能会萎缩,以后央行的SLF要把这个压力接下来。

本月10号,中共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有望在2014年推出。加上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和SLF,相当于三重保险。央行已经已经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我们还可以预期,人民币国际化也会明显放缓步伐,减少在海外的风险头寸。

穿上厚厚棉衣的中国金融体系很难想象它会因为美元冲击而崩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不断的内化,加深,深入骨髓。央行靠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中国内生的杠杆结构问题的。

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媾合关系进一步的固化,结构进一步扭曲,资产和资源在民间的分享仍会继续削弱。实体经济的衰退、经济体系内的冲突、改革和反改革的博弈,仍将贯穿2014。

最后说一点,央行对利率走廊的构建,实际上一直是与汇率走廊的构建并行的。我们去观察R007和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2002年来的关系。

人民币币值走势和货币市场利率中枢的升降是明显负相关的。每一轮的升值,几乎都伴随着利率中枢的抬升。上一轮人民币升值通道的结束是2008年三季度以后,猛烈的放水完全击溃了利率走廊,下限从3%降到了1%的水平,后来企稳在1.5%。现在这个关口非常像2008年,3.5%的走廊下限已经被彻底洞穿,已经降到了2.4%,有可能还会继续打到2%左右的水平去企稳。人民币币值可能会稳定在6.1左右不超过0.5的区间去支持出口。出口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将跨境套利的利润剥离掉,出口部门的盈利几乎消失殆尽。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警惕CPI。

与2008年不同的是,由于美国企稳复苏,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阻力不那么大,所以本轮人民币暴跌美国也不指责中国操作利率了。但是人民币的压力将转换成与日元、韩元这样同类型货币之间的博弈。货币冲突也会转换成外交上的冲突。

最令人担忧的,无过于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些恐怖袭击的阴影中,虽然恐怖袭击的性质和来源还非常不透明。2001年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直接导致了重返亚太战略滞后了十年之久。中国可能不可避免要做出一些外交上的牺牲。我们观察下2月份克里访华谈判破裂,但是3月11日,习近平和奥巴马再次通了电话,谈到了反恐问题、昆明事件和乌克兰事件。我们可以去对比中方公报和美方公报的内容,体会其中的艰辛和隐忍。

2014年可能的确是内外交困的一年。动荡程度可能比2008年更甚。

附:2月份金融数据:

初步统计,2014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38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31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6445亿元,同比多增245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302亿元,同比多增153亿元;委托贷款增加 799 亿元,同比少增62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784亿元,同比少增1041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411亿元,同比少减41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995亿元,同比少459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69亿元,同比多4亿元。2014 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为3.5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80亿元。

文章分类: 
自由标签: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