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四大央行都在使用前瞻指引,虽然美联储并非量化前瞻指引的"发明者",但鉴于QE今年内退出美国历史舞台几乎已经尘埃落定,无论是迫不得已还是按部就班,美联储未来都不得不主要依赖前瞻指引来宽松货币政策。
然而,学界对前瞻指引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伯南克的导师,现任美联储副主席Fischer过去对该政策工具的评价是,"我们不知道一年以后我们将会在做什么。尝试把事情搞得太精确是错误的...你不能指望美联储道出其准备做什么...因为美联储自己也不知道。"虽然暂时Fischer还未在美联储内部造成任何不和谐因素。
最近,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也对前瞻指引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报告指出,前瞻指引令央行的声誉受到威胁,毕竟,在信用货币年代,纸币引发机构中央银行的声誉就是整个体系的生命,而前瞻指引中,"公众对该承诺的信任越强,其对金融市场预期和经济决策的影响就很可能越大,但同时反过来也进一步约束了央行的手脚,限制了央行未来采取与原指引冲突的政策行动"。前瞻指引无疑成了一把双刃剑,当前的效果越强,未来的副作用更可能越大。BIS写道:
前瞻指引令央行暴露在众多声誉风险之中。如果公众无法充分理解指引的条件性和关于其的不确定性,在指引被频繁大幅修正的情况下,央行的声誉和公信力可能会受到挑战。在基于日期的前瞻指引中,这种风险尤甚,如果与提前公布的(政策变动)时间表出现偏离可能会被视为违背承诺,就算这是外部情况出现意外变化导致的。
虽然加入淘汰条件的(state-contingent)前瞻指引有助于解决看起来是违背承诺的风险,但这也会引起其它风险。比如说,公布以失业率为门槛的指引,可能会被视为货币策略和目标出现根本性变化的信号。同时,正如历史证明的,这种对央行在货币政策框架中增加了更多实体经济指标的认知,可能会对央行维持物价稳定的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认知的广泛传播,还可能导致关于究竟什么是央行政策目标的政策不确定性,这可能已经是当前危机后环境下的副作用。进一步说,央行可能会在事后被认为作出了严重的经济前景误判,特别是这种误判并非与其它大部分预期一致。
下面四个图显示了,4家一直提供前瞻指引的央行所提供指引的实际结果...
(从左到右分别为新西兰央行、挪威央行、瑞典央行、捷克央行)
此外,报告还指出,前瞻指引本身可能会令市场制造更多的风险,因为市场相信,在加息前前瞻指引将会提前警告他们。而当市场累积的风险过多,央行又可能因为担忧市场对加息的反应,而维持低利率过长的时间,这又进一步推动市场累积风险的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市场过分关注指引中的部分内容,过度解读出政策转向的信号,就像去年5-6月伯南克首次传递缩减QE的市场信号一样,可能会导致巨大的市场动荡。
然而,在集中关注短期问题的经济政策领域中,当前的关键是前瞻指引短期是否有效,未来的问题留给未来解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