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称中国从去年开始基本上以"简政放权"应对低迷的经济环境,并未采用大规模财政刺激,目前看效果不错。多位专家上周末也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不会引发失控的财政金融风险。
但本月铁矿石暴跌和昨日公布的汇丰制造业PMI数据又让外界开始猜测,是否中国政府会推出新的刺激措施。毕竟日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要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
彭博经济学家Tom Orlik认为,中国政府面临不一致的多重压力,不可能彻底改变当前政策,2008年那样的"四万亿"不可能重现。
Orlik列出了以下五个理由:
1、如果向刺激靠近,就意味着让旨在控制企业债与地方政府债务的改革偏离正轨。这可能存在产生剧烈调整的风险。
2、今年两会后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加快资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Orlik注意到,会议并没有提出启动新项目,暗示几乎不会增加公共开支方面的刺激。
3、五天前,中国央行重启28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4%,回笼人民币460亿元。这意味着中国央行希望将回购利率锁定在较高水平。
本月11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称,存款利率最终要放开,这也是利率市场化中的最后一步,很可能最近一两年就能实现。Orlik预计这一言论会推升利率。
4、越来越多的分析师预计中国央行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准率),那将刺激国内银行贷款。可是,Orlik指出,存准率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工具,下调存准率等于告诉市场,央行要撤销原定去杠杆的计划。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微调流动性可能是中国央行更青睐的替代方法。
5、昨天公布的3月中国汇丰制造业PMI报告显示,产出和新订单两个分项指数均加快下降,凸显内需疲弱的形势。出口订单反弹预示着2月出口大幅减少可能夸大了对外销售疲弱的局面。就业指数降速减慢显示稳定的迹象。Orlik认为,就业市场是中国决策者主要关注点,也是刺激措施可能并非政府考虑选择的一个原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