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近几年中国影子银行的高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很多人担心中国影子银行的潜在连锁违约可能性将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情况可能并没有这么严峻。
中国影子银行过去几年的确飞速发展,但这是几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部门无论从结构上还是规模上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最近瑞银经济学家汪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现在面对的并非雷曼时刻:
与很多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相比,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相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如下图所示)
(浅蓝色代表影子银行规模占GDP的比重,深蓝色代表传统银行部门占GDP的比重,红点代表影子银行体系占整个金融系统的比重,数据截止2012年末)
汪涛指出,截止2013年末,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占GDP的比重约为50-70%。而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12年末,全球的平均水平为117%,美国为170%。
当然从上图可以看出,荷兰、英国、瑞士的影子银行规模更大,但鉴于这些经济体金融系统的高度国际化,与中国的可比性并不强。而中国与可比性较强的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相比,影子银行的相对规模的确不大。
汪涛指出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累积的风险仍是可控的,因为杠杆和证券化程度不高,而且中国影子银行有按市值计价的机制:
信托公司、企业债券发行者和其它中国的影子银行参与者,并非高杠杆参与者。它们也几乎没有证券化业务,这限制了潜在违约事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而且它们的潜在资产大部分是贷款。如果发生连锁违约导致影子银行信贷大规模消失,中国银行业可能不得不移回表内的资产将大部分是贷款,这些资产结构更简单,与MBS/ABS/CDO等美国当年必须处理的资产相比,这些资产的"再中介化"更为直接了当。
大概可以认为,鉴于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的最大优势,因为管理层还有较大可管理的空间。
美国07年开始爆发的次贷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美国金融系统已经耗尽了杠杆化的空间,而且美国众多可能只有数学家才能看懂的结构性金融产品也令美国政府难以通过"微调"控制其中的风险。而中国的影子银行结构则简单多了,而且相对规模较小也可能说明了尚有较大的杠杆化空间,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应该更多集中在市场秩序的不规模、投资者水平以及抵押品高度依赖于房地产上。相对简单的结构意味着政府有更多的着力点去调控市场,但单从打破"刚性兑付"这个问题上,就可以看出这也并非简单的任务。
汪涛最终指出:
简而言之,系统性的银行危机还未出现。...鉴于以上的原因,如果中国真的发生信贷紧缺,这也不应该是雷曼时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