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解散了150多年,东印度公司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市场强烈的反响。
去年印度政府就是否允许外资公司进入国内的超市领域进行辩论时,抗议者称:东印度公司要"还魂"了!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崛起和衰落与股市的泡沫和政府的紧急援救呈现出了惊人的吻合。
贯穿东印度公司历史的是这样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驾驭一个潜藏着巨大风险和拥有强大力量的大型跨国公司。
1600年,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权特许经营的东印度公司成立,垄断了英国对亚洲的所有贸易。在近275年的历史中,东印度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先例。
前半生,它扮演了一个殷切的贸易商,出口金银以换取亚洲的"奢侈品":一开始是香料,然后是丝绸和茶。渐渐地,它发展出了今天股份制企业的雏形,并且率先应用了长距离供应链管理技术。
它还在18世纪的英国刮起了一股生活方式变革之风。1708年,英国作家、新闻记者丹尼尔·笛福(1660~1731)这样形容来自印度的印花布:它悄悄地爬进了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壁橱和我们的卧室。这些印花布遭到了倍感威胁的英国纺织工人们抵制,因为到处都是廉价的亚洲进口货。 1720年,政府对印花布进口下达了禁令。而在这堵贸易保护主义之墙后面,工业革命已经整装待发。
挥军亚洲:
印花布市场关闭以后,东印度公司很快就把精力转向了满足大西洋两岸对中国茶叶的需求上。
与此同时,在公司总部伦敦召开的股东大会俨然成了管理层与股东们展开管理派系斗争的舞台。
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东印度公司与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战争)之后,董事会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当时,东印度公司武力和欺骗俱下,扶植了一个傀儡孟加拉王。然后它用了近100条船搬空了孟加拉的国库,并运到了它在下游的基地—加尔各答。
Robert Clive作为这次胜利的缔造者,轻而易举地为公司和自己创造了250万英镑和23.4万英镑的财富(在今天相当于2.62亿英镑和2500万英镑)。曾经从西方流向东方的真金白银如今又开始回流西方,伦敦股市上,东印度公司的股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好景不长,1769孟加拉国大旱,东印度公司不仅坐视不理还上调了税收。当时有人估算过,死于大旱造成的饥荒的人可能多达1000万。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也开始大跌,还給公司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信用危机。1772年下,公司的管理层不得不请求政府的紧急救援。东印度公司在大英帝国扩张和海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使得它称为了全球第一家"大而不能倒"的公司。
波士顿倾茶事件:
英国政府为了保证东印度公司能全额偿还债务做足了功课。东印度公司资产中有一笔尚未售出、数额巨大的茶叶。原本茶叶都是直接运到英国,然后各个零售商们再自行运去大西洋彼岸。1773年,英国政府为了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条例还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
东印度公司廉价的茶叶打压了本土茶叶的销售,导致很多走私的和本地种植茶叶的商人无法生存。美国茶叶价格被它操纵,北美生产的茶叶开始滞销。于是就发生了1773年12月16日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于是18世纪的全球化就这样呈现了:
英国人用孟加拉的钱买来的中国茶叶被装扮成印第安人的美国爱国人士倒进了海水里。
东印度公司的"失宠"为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密斯认为欧洲对殖民地国家的横征暴敛以及进行垄断企业的实践妨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欧洲国家原本是可以继承航海大发现的成果,通过互通贸易实现互利的。该书第三次出版时,密斯更加确信地补充道:
几乎我们所有的特许经营都是荒谬和有害的!
对于按股份制形式构建的公司,他批评道:
在管理这类公司的过程中,"玩忽职守"和浪费必然会盛行。
销售茶叶带来的收入令东印度公司最终恢复了元气。但这令人欲罢不能的交易却也埋下了祸患:19世纪早期,东印度公司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偷渡过来的鸦片来支付中国的茶叶钱。而在印度,东印度公司的重心由贸易转向了征服。它用自己的军队接管了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领土。
一个时代的谬误:
在英国,受斯密启发的自由贸易论逐渐占了上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地位分别在1813年和1833年被废除。但是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前,东印度公司一直扮演着印度统治者的角色。
民族起义后,东印度公司将它管理事务的权利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1860年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公司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圣赫勒拿岛)。《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
英国政府并没有在东印度公司的旧址为这家同时进行贸易和领土扩张的、曾经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公司立碑。但是今天,当世界经济的重心又重新向亚洲倾斜时,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未来,理解东印度公司的传奇经历也许会变得无比重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