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

华尔街见闻: 海通:地方债危机不爆发的代价——高房价、高利率、高风险!

华尔街见闻
 
Simple & Affordable SMS!

Text messages have a 95% open rate within 5 minutes. Over 50,000 businesses, non-profits, and groups rely on Ez Texting for their SMS marketing. Sign up fre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海通:地方债危机不爆发的代价——高房价、高利率、高风险!
May 23rd 2014, 04:05, by 张澄

中国地方债,房价,利率,

海通证券认为,由于中国9万亿的巨额存量资产和再融资能力,地方债危机可能不会爆发,然而,压制住地方债危机的代价却是惊人的高利率、高房价和风险外溢。

海通证券在最新的地方债报告中得出结论:

·17.9万亿"地方政府性"债务,是宽口径概念,包括了企业、事业单位债务。以"投资项目是否产生现金流、谁来支配现金流"两原则界定,测得地方政府实际"负责债务"13.3万亿。2012年地方政府综合财力14万亿,支出16万亿,差额近2万亿,由此地方政府"经营+投资净现金流/债务"比率-14%。

·这意味:1)地方政府非筹资净现金流无法覆盖利息;2)每年需债务扩张19%,以弥补净现金流缺口;3)2014-15年,地方政府约需腾挪10万亿资金;4)若不出售资产、不压缩投资,再过4年,负债率将达60%国际警戒线;5)若想维持目前负债率,地方政府投资规模需要削减3成。

·未来改革方向:一是压缩地方政府基建投资;二是发展民间PPP模式。其背景是中国20年来的投融资模式变迁:"国企制造+财政拨款"→"政府基建+银行贷款" →"混合制投资+社会资金"。

·但目前不会爆发地方债务危机,一是9万亿存量资产可削减70%债务;二是地方政府有强大的"再融资"能力。代价却是:1)利率可能继续高企,2)高房价、地价维持至少三年,3)风险外溢到民企、国企、银行。

-14%的"经营+投资性净现金流/债务"比率意味着什么:

1)地方政府净现金流无法覆盖利息:13.3万亿的负责债务,剔除18%的BT、应付账款等非息债务,剩余的82%有息债务主要由银行贷款、债券、信托三项构成,利息有高有低,取2010-12年中长期贷款(3-5年)平均基准利率6.46%计算,每年利息成本=13.3万亿*82%*6.46%=7045亿元。而地方政府的经营性+投资性净现金流为负,自身无法覆盖利息支出,需额外筹资。

2)地方政府资金饥渴:若不出售资产,若不压缩投资,每年需举新债2.5万亿,增速19%:由于净现金流为负,如果不出售资产,如果不压缩投资,那么地方政府仍需要举借新债来补充现金流缺口。其中,弥补经营性+投资性净现金流缺口=13.3万亿*-13.9%=1.85万亿,利息支出=13.3万亿*82%*6.4%=0.7万亿(BT、应付账款约在18%,付息债务比例为82%。银行贷款、债券、信托占据付息债务的前三甲,融资成本有低有高,这里取3-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两者合计2.55万亿。相当于现有的13.3万亿债务,还要保持19%的年增速。

3)2014-15年,地方政府约需腾挪10万亿资金:上述新增债务弥补现金流缺口,两年合计5.1万亿,加上2014、15年到期债务4.7万亿(审计署报告中,所有地方相关的17.9万亿债务,2014-15年到期比例为35.4%,我们假设政府负责的13.3万亿债务也是相应的到期比例)。这样未来2年,地方政府仍需腾挪9.8万亿资金。"借新还旧"和"举新债"各约占50%。

4)若维持现状,再过4年,负债率将达60%的国际警戒线:审计署公布2012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假设地方政府也是这个负债率。2012年地方综合财力增长8.5%,地方政府投资增速13.8%,投资增速大于财力增长,若仍维持此状况,净现金流缺口必然放大。简单以每年19%的新债规模增长、GDP每年7%增速测算,再过4年,负债率将达到60%的国际警戒线。

5)若维持目前的负债率,地方投资规模需要削减3成:如果新债规模仅按7%的GDP增速扩张,那么投资性现金流出只能=7%-5.3%利息支出+24.1%的经营性现金流出=25.8%。而2012年投资性现金流出比率38%,意味着地方政府投资规模需要削减32%(=1-25.8%/38%)。

6)地方政府需改善投资性净现金流:一是削减投资规模,二是存量土地和国有企业资产的出售。

为什么说目前不会爆发地方债危机呢,主要是因为中国有存量资产9万亿,可削减70%债务,同时还拥有"不可比拟的"再融资能力:

1)地方存量土地价值5.5万亿以上,可削减债务;

2)未来3年,地方政府仍有动机维护地价、房价;2009年-12年,40个重点城市每年平均供应土地5.2亿平米,以目前34个重点城市16.02万公顷的储备看,需要3年的时间消化。

3)3.5万亿地方国有企业资产也可出售 

上述合计9万亿存量资产,可削减当前13.3万亿地方政府"负责债务"的70%。

此外,中国还有不可比拟的"再融资"能力,化解流动性危机;亦没必要主动刺破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问题并不严重,要害在于"净现金流缺口"。化解此类性质的债务危机,短期靠"再融资能力",长期靠"资产负债表"约束。目前我们看到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都出现在民企领域(振富能源、超日、中森、宁波兴润等)。高杠杆、净现金流缺口是目前高债务主体的共性,但为什么是民企倒下,致命一击是他们缺乏"再融资"能力。而地方政府在现有金融体制内,享有不言而喻的"再融资"渠道。这保证了地方债务危机可控。差别只是利率成本高低而已。

然而,地方债不会爆发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海通证券认为,这会导致高利率、高房价以及风险外溢:

1)利率可能继续继续高企:若不出售资产,若不压缩投资,目前状况,地方政府每年有19%的新增债务需求,而2013年新增贷款增速为14%,这条线索显示,资金面紧张,可能导致利率重新高企。

2)地价、房价维持至少3年:储备土地能化解40%的债务,目前34个重点城市有16.02万公顷的土地储备,需要3年的时间消化。未来,随着土地开发毛利率下滑(目前15%),地方维持地价、房价的动机可能会减弱。

3)风险外溢到民企、国有企业、银行:由于净现金流缺口19%,贷款增速14%,加之目前利率较高,地方政府现阶段有动机扩大BT、应付账款的规模,从目前调研看,地方政府已发展出"内部BT"模式(即由市属企业垫资代建,区别于以往的公开招标BT模式),建筑商亦多反映政府拖欠严重。这相当于把风险外溢到民企建材商、国有企业建筑商,进而风险延伸到银行。

谈及未来的改革方向,海通证券主张压缩政府基建投资,发展民间PPP模式:

1)转变职能,约束地方政府投资;

2)保证民生投资,压缩基建投资;

3)开放民间资本,发展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的方式让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日后运营。具体模式包括BOT(民营资本建设—经营—20年后转让给政府)、TOT(政府转让现有设施—民营经营—20年后回转给政府)等。

文章分类: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