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中国的监管者一直努力控制银行业放贷。最近,它通过导演一场"钱荒"令一些银行四处寻求资金。虽然如此,但是中国的银行却走在了监管前面,并通过复杂的交易使贷款的闸门大开。
在与监管者的"猫鼠游戏"中,中国的银行(下图的A银行)把公司贷款当作较低风险的银行间贷款呈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这虽然令银行绕过贷款限制,但是隐藏的风险也可能导致银行业出现大规模损失。
分析师对WSJ称,这种交易所涉及的资金最多可达2万亿元(约3260亿美元)。因为一项贷款的收益和风险是在银行间(下图的A银行和B银行)转移,因此这种转移通常被银行归类为信托受益人权利转移。
采取这种交易的主要是中小型银行,而它们正是中国央行6月份信贷紧缩的目标。
惠誉中国(Fitch China )的银行业分析师朱夏莲称:
"令我担忧的是,银行业规避监管的手段越来越复杂。如果这种风险引发了问题,那么我们将很难解决。"
中国银行业宣称的它们只遭遇了小规模贷款损失。因为不相信这种观点,所以投资者对银行业的怀疑也不断上升。
分析师称,这些贷款的质量比典型贷款低,同时借款人正是政府所要限制借款的主体。这些借款人包括造船厂、炼钢厂和地方政府。
CIMB的分析师在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称:
因为这些贷款发放的标准更加宽松、信用保护更差,贷后管理也比正常贷款差,因此这将导致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上升。
中国监管机构要求,银行的存贷比不得高于75%。分析师表示,这种交易令银行规避了监管。
这种规避监管的手段可以有以下三个过程解释:
1.A银行希望贷款给A公司,但是根据监管,这种行为受到限制。
2.B银行存款较多,能够贷款给B公司。然后B公司将这些资金交给B信托公司(因为银行不能直接向信托发放贷款);B信托公司(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分)贷款给A公司。另外,通过信托途径,银行也能够规避规定的利率。
3.B银行将信托收益权出售给A银行。A银行获得这项贷款(发放给A公司的贷款)的收益,并承担风险。当A银行偿还这笔贷款的时候,B银行获得资金,并收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B公司和B信托公司收取一些费用。
这项贷款被银行当作是银行间贷款,而非企业贷款,因此它不受存款比例的监管限制。更重要的是,如果把这项贷款当作是银行间贷款,那么发放贷款的银行就可以预留较少的缓冲资本以应对潜在损失,原因是银行间贷款的风险较低。
Religare Institutional Research的分析师Sophie Jiang称:
如果监管者强制银行披露这些贷款的真实风险,那么中国的银行业将面临困难。
*欢迎加入见闻外汇读者QQ群(283082874)交流互动,申请时请注明"公司(行业)-城市-姓名",谢谢配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