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发表专栏文章,认为欧洲央行货币政策过紧,并称上周的降息决定实际上是"姗姗来迟"。
上周四,欧洲央行意外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25个基点至0.25%,此为历史新低。但降息决定并未得到欧洲央行管委会委员的一致支持,两名德国代表——Jörg Asmussen和魏德曼——均不支持降息,荷兰和奥地利央行行长也反对降息。
一些人指控德拉吉代表了意大利利益(德拉吉是意大利人),但在沃尔夫看来,欧洲央行降息却有充分理由:当前的核心通胀率仅为0.8%,还不到欧洲央行"低于但接近2%"通胀目标的一半。
之所以不能容忍通胀率过低,沃尔夫给出了以下理由:
1)字面上为2%的通胀率可能实际接近为零:在传统的测量方法下,当前的通胀率几乎肯定是被夸大的。
2)即便在通胀率为2%的情况下,欧元区所需的内部竞争力调整也难以实现。考虑到工人们对削减名义工资的抵触,在接近于零的通胀率情况下,这种调整的困难程度要大大增加。
3)通胀率越接近为零,货币政策就会越趋向于无效,这部分是由于一些处于困境国家需要负实际利率——而通胀率较高时更容易达到负实际利率。
4)鉴于欧元区目前产能过剩和失业率过高,该地区有陷入通缩的风险。尽管欧洲央行称通胀预期稳定,但这可能是过于自信了。
沃尔夫还列出了其他理由,来说明欧元区货币政策过紧,这包括:2008年一季度至2013年二季度期间,欧元区名义需求仅扩张1%;同期,名义GDP仅增长3.4%。此外,自2008年底以来,所谓的M3货币供应(一项广义货币供应衡量指标)增长事实上已处于停滞。
那么,为何还要反对上周四的降息呢?理由之一是,降息决定本可以再往后推迟一些;理由之二是,降息可能使欧洲央行离非常规政策更近一步。对此沃尔夫指出,首先,降息决定已经被推迟太久了,越往后推迟,危险就越大;其次,欧元区越少使用常规政策,之后需要使用极端政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欧洲央行2010年就果断决定降息至零水平,今天的许多困难局面可能也就不会出现了。
另一个担忧是,德国储户们获得的利率可能太低了,但沃尔夫认为这种担忧也是错的。首先,在经济深度衰退期间,储蓄没有太大价值;第二,对德国储蓄回报率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长期德国国债收益率,目前的10年期德债收益率为1.8%。在经济衰退期间,德债的避险作用得到加强,因而导致了低收益率。
最后一个担忧是,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可能不适合德国,甚至引发德国资产泡沫。关于这一点,沃尔夫是承认的,他同时提到,2007年以前的货币政策并不适合爱尔兰和西班牙,并确实造成了它们的资产价格泡沫。不同经济体实际情况不同,而欧洲央行需要让整个欧元区实现统一的通胀目标,这确实会冲击到一些成员国,但这也是加入欧元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即便是最大成员国也不例外。
2001-2007年期间,欧元区平均核心通胀率是1.8%,其中德国仅为1.1%,而爱尔兰、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接近3%。如果现在仍要确保整体通胀率接近2%,但同时前述后四国再加上意大利的通胀率远低于2%,那么德国和其他贸易盈余国家通胀率将需要远高于2%,否则整体通胀率就太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等高通胀国家的实际短期利率就可能为负,就像爱尔兰等国在2008年以前的情况一样。
许多德国人可能认为,不加入欧元区反而会更好。但沃尔夫提醒说,如果没有欧元,德国马克的汇率将会飙升,就像日本的情况一样。
沃尔夫认为,在缺乏"英雄式"非常规措施的情况下,欧元区通缩螺旋可能会加深。一些德国人可能会从中受益,但其所致的整体混乱将会是巨大的。相比之下,欧元区成功进行调整所需的成本(例如,德国在一段时间内通胀率高达3%)几乎不能称之为过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