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博文中挑战了欧洲经济因德国反对货币宽松,欧洲央行没能及时拿出危机的应对方案,从而导致了欧元区危机性的低通胀率和日益恶化的经济现状。
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观点专栏发表了如下解析:
第一,如果德国遵守原则,世界会多么美好。
将欧元区看成是一个整体,但要记住,在这个整体中,要将经济冲击和财政政策对德国和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分开来看;将相关的经济冲击想成是对南欧国家强制性的财政紧缩,先不去深究这次的紧缩是否能更加温和。在此前提下,我们通常认为总的货币政策会逐渐抵消部分或全部紧缩政策的紧缩效应。
用"希克斯-汉森模型",即IS-MP模型来表示,如下图:
财政冲击将IS曲线向左移了;欧洲央行降低利率来抵消财政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将IS曲线移回了右方。因此,欧元区GDP总量没有太大变化。
第二,德国的矜持,让欧洲央行等得花都落了。
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Simon Wren-Lewis在他的一篇博客中指出,
欧洲央行不顾及欧元区整体的严峻的经济紧缩局势,因受到来自德国的压力,一度推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发现现在为时已晚——利率下降至接近于零。
具体现象,如下图所示:
欧洲央行的等待并没有结出好的果实,并且更加恶化了南欧的经济局势。因为德国没有对南欧严峻的通缩局势做出及时的让步,所以欧洲央行近期的降息提高了德国的潜在产出,导致了未来的通胀,降低了德国未来的出口竞争力。让我们将目光转移到美联储,它的货币政策是为整个美国制定的而非某个特定的地区,所以美联储不会因为加州的通胀水平高于目标值而做出单独地调整,因为这是系统应该遵循的原则。那么欧洲央行为什么要一意孤行,让德国牵着鼻子走呢?
第三,欧洲央行的慷慨可以带给危机中的欧元国家更多温暖。
之前提到的各种变量,其中包括南欧经济的不景气, 德国没有缩小其经常账户盈余,还有整个欧元区的通缩局势,都是出自于同一个原因的——货币政策没有抵消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与此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对德国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没有向上的力量推动德国的通胀水平(但加剧了欧元区整体的通缩水平)。 反而, 全部调节的重担落在了欧元区的其他国家身上,再度恶化了债务危机。
第三,德国的让步可以创造双赢。
令德国人引以为豪的是,德国国内1990年到2007年之间的经济调整,经济从衰走向了兴盛。德国的做法是,在欧洲其他各国实行超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德国勒紧裤腰反其道而行之——实行长期通缩政策。正是这些国家的前期的通胀为德国大幅度的出口提供了有利环境。目前,这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德国非但没有扶持这些国家走出困境,反而指责这些国家不仿效其长期实施通缩政策。德国的这一建议将导致这些国家步入通缩的漩涡并恶化其债务危机,而这一场残局又将花掉欧洲央行和德国未来多少的精力来休整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