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华尔街见闻报道了一则对世界石油市场意义重大的消息: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报告估算,中国10月石油进口量达到每日630万桶,超过美国的每日624万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净进口国。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向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规模首次超过了美国。
对于美国官方的预测,中国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在2013年10月12日回应称,现在很难这样预测,中国2013年前三季度进口原油量增长5.4%,但他不知道美国方面的数据怎样。
尽管不同来源的统计结果并不统一,但外媒一致认为,长远来看,随着美国页岩油气开采技术的提高,国内石油生产明显回暖,自给率持续上升,而中国的石油需求还在不断增加,中国必然超越美国,无可争议地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下图来自致力于保护美国国家及经济安全的无党派组织"保证美国能源未来"(SAFE)近日报告,该报告提到一种西方预测:
到202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占全球总需求的40%。
中国自己的预测又是怎样?
近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报告)称,2013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1%和31.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报告预计,
201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速将在4%左右,达到5.18亿吨。
石油和原油净进口量将分别达到3.04亿吨和2.98亿吨,较2013年增长5.3%和7.1%。
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8.8%。
中国越来越依赖国外石油,"石油人民币"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美国国防部递交国会的中国2013年军事与安全发展年报(年报)指出,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国际能源市场仍有疑虑,所以用庞大的外储投资能源项目不失为可行的选择。
年报估计,2011年,中国约58%的石油来自进口,保守估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升至将近三分之二,到2030年为四分之三。
目前中国主要由波斯湾、非洲、俄罗斯和中亚进口石油,这些地区的进口量约占中国能耗总量的11%。
年报认为,中国政府的对外能源政策将以缓解对SLOC油路——南海和马六甲海峡的严重依赖为目标。
2011年,约85%的中国进口石油都源自这条路线送达。中国正在兴建绕过马六甲海峡的路上输油管,这条从缅甸西部港口Kyaukpyu到昆明的输油管将输送非洲、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中东国家出口的石油。
不过,年报预计,从中国的能源需求来看,新增的输油管只能稍微缓解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的依赖。
年报认为,鉴于中国向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的规模很大,SLOC对中国政府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大。
能源独立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再也不现实,中国的能源战略转变对全球市场有什么意义?
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的亚洲经济与趋势问题研究学者Derek Scissors上周文章预计,这种转变可能打破石油美元的单一格局,出现"石油美元"与"石油人民币"对立的世界。
不过,只有在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政府放开汇率操控时,才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Scotia Capital策略师Sacha Tihanyi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将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关键步骤,将提高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从外交方面看,美国不可能改变全球石油生产和输油线路保护者与担保者的角色,而石油对外依存度增加将使中国更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
zerohedge指出,最重要的是,中国将越来越依赖全球市场满足自身石油需求。
未来石油市场一旦发生动荡,任何动荡对中国的伤害都比美国的深。
对中国而言,这是战略方面的弱点,对那些希望中国发挥全球领袖作用的人来说倒是好消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