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来破坏力最强的超级厄尔尼诺可能今年7月袭来。从上月起,已有多份官方报告预警,农产品和能源市场可能受亚洲干旱和美洲潮湿的极端天气影响。分析师预计镍、锌、铜、小麦、可可都会因供应减少价格上涨。
至于许多观察人士警告厄尔尼诺会大幅推升亚洲的食品通胀,瑞信分析师近日报告认为,这些观察家夸大了这类通胀的风险。过去二十年里只有两次厄尔尼诺与亚洲及全球食品通胀的时间重合,分别是2007-08年和2009-10年。
瑞信还认为,上述两次食品通胀的部分成因是主要食品出口国印度的大米出口禁令和2009-10年油价反弹。换言之,不能全归咎于厄尔尼诺。
瑞信总结,有两大条件决定了亚洲会发生食品通胀,它们分别是:1、大米和小麦等进口大宗商品的库存消耗比;2、经济增长更强劲。但今年这两种条件都不具备。
理由有三:1、食品出口禁令的风险小;2、泰国的大米库存量很大;3、目前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及趋势水平,还能消化厄尔尼诺对亚洲工资和通胀的第二轮效应冲击。
以下瑞信图表显示,过去二十年的四次厄尔尼诺爆发期(蓝色区域)之中,有两次正巧与全球和亚洲食品通胀重合。红线代表除日本外亚洲地区食品CPI,灰线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价格指数。
瑞信也提到,虽然总体而言厄尔尼诺不会导致亚洲通胀高涨,但某些国家和特定的大宗商品可能出问题。风险较高的是印度。因为印度的食品价格对气候干扰非常敏感,而且食品在印度CPI统计中占比很高,达到48%。
商品方面,棕榈油可能明显受影响,因为这种商品的库存消耗比低。
下表可见印度、菲律宾、泰国、中国大陆、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的食品价格在各自CPI中所占比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