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很像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去年华尔街见闻网站的文章引用摩根大通的观点总结过相似与差别:在金融失衡和实体经济所面对的挑战上是相似的,但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如果中国拖延经济结构转型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
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版执行主编Gillian Tett认为值得注意几点相似:
1、信贷与房产泡沫都在飞速膨胀;2、央行都面对去监管和不良债务问题3、都在围绕银行进行政府操控的金融系统改革,向自由的资本市场转变。
这样的改革是必要的,但也存在巨大风险。既然和三十年前的日本有上述相似经历,中国的投资者和决策者可以从日本的成败中吸取哪些教训?
Tett归纳为七个D,因为它们的七个相关关键词英文首字母都是D:
1、增长减速能造成伤害。(deceleration can hurt)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一减速,不良贷款就飙升了。中国决策者应该注意这点。
2、通缩是致命的,对银行尤其如此。(Deflation is deadly, particularly for banks)
资产价格跌了,负债和不良贷款都会增加。日本银行业当年毫无准备。
3、否认问题就是害自己。(Denial is damaging)
日本银行业1992年掩盖问题,说不良贷款只有8万亿日元,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修到100万亿日元,给系统带来更大的冲击。
4、连锁反应不是闹着玩的。(Dominos can fall.)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投资者还以为日本政府和财团企业会无条件支持金融系统。少数小机构倒闭让投资者对整个系统失去信心。
中国应该小心,大量有可信度的银行崩盘可能造成传染性恐慌。
5、存款保险很重要。(Deposit insurance matters)
日本央行高官最近承认,从上世纪90年代学到的教训就是,没有存款保险很难抑制恐慌情绪。
6、决策也很重要。(Decision-making matters, too. )
日本金融系统有个问题是经济在政治影响下出现了权力过渡地带,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还无力有效监管银行的时候,政府官员也未能实行激进的决策。
投资者应该观察今天中国的决策,了解决策者是否有权执行不受欢迎的举措。
7、大规模美元储备一样很重要,它的影响甚至抵得过以上六点。
大规模美元储备可以扶持银行业重组、缓和经济冲击。实际上,中国也累积了庞大的外储。
一位日本决策者认为:
中国人更愿意吸取日本的教训,而不是美国2007年的教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