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黄金头条"网站供稿。黄金头条是专业贵金属网站,为广大黄金、白银投资者提供最优秀的市场资讯。
目前来看,青岛港调查金属融资骗贷事件对国际铜价和LME库存几乎没有深远影响,但一些海外现货铜的目的地已经不再是中国,转而流向现货升水更具吸引力的市场。同时,那些进行大宗商品融资贷款的中国小型融资企业可能面临一场危机。
华尔街见闻网站此前援引Andy Home观点称,迄今为止,中国并未出现普遍的铜库存抛售。按照LME可见库存水平判断,此事对伦敦铜库存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截至今日,LME铜价更是出现三个季度以来最为强力的回调——本季度累计涨幅为4.4%,创下去年9月30日以来最大的季度涨幅。
此事的后果之一就是部分海外现货铜转变了目的地,不再流向中国。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交易员和分析师表示,在人们对中国的大宗商品融资交易感到担忧之际,一些原本驶往中国、满载铜的货船已转向出价更高的其他目的地。
交易员们称,很难估计有多少铜已绕开中国转卖他地,但销售仍在进行中。他们表示,中国目前的铜进口价格较伦敦金属交易所周五基准价每吨6,970美元升水60-70美元,升水幅度较一个月前缩减了一半。相比之下,由于需求旺盛,美国市场的升水幅度扩大至每吨160美元。
花旗研究驻上海的大宗商品策略师什帕科夫斯基(Ivan Szpakowski)称,上海市场的升水幅度如此之低,交易员只有把铜卖到其他地方才更有利可图。他说,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越远离中国市场,铜的升水幅度越高,而接近中国市场,升水幅度就会缩小。
一位不愿具名的驻香港高管表示,中国的溢价较低,这会使在其他地方卖出铜变得更有吸引力。这位高管还说,如果美国的价格更高,贸易商们会在那里卖出。
青岛港调查金属融资骗贷事件本身所致的损失相对有限,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在于其引发的涟漪效应:除了金属,国内外银行正在重新审视其他大宗商品贷款质押物,比如铁矿石、大豆和橡胶。这助长了市场的忧虑:任何信贷枯竭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贸易贷款违约,或迫使其他资金短缺的公司取消今年下半年的国际订单。
路透社援引大宗商品经纪商Sucden的亚洲业务负责人Jeremy Goldwyn观点称,此事对大型贸易商影响不大,但小型贸易商和那些才入行两三年的新参与者可能面临更多危机。一家大型国际贸易公司的交易员也表示,未来两个月,若无法开立信用证,一些小公司可能出现现货铜船货违约。实际上,业内认为若五矿、江铜等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出现违约问题,政府很可能出手救助。
一些外资银行也在采取其他措施,比如要求为中国企业开具信用证的中国大陆银行出具融资担保,以及更为覆盖面更广泛的保险费。一位西方银行高管表示:"如果我们与他们在新加坡或香港注册的公司签合同,那我们将同时要求他们中国母公司的融资担保。"他所在的银行也被卷入青岛港调查金属融资骗贷事件当中。
受上述措施影响,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铜业可能出现部分马太效应——路透社报道称,这些措施将使大宗商品融资在中国接受愈加严格的监管和更为昂贵的成本,但这也将反过来帮助那些大玩家,比如国有企业和大型终端用户,使他们的实力变得更为强大。
部分被卷入此事的外资银行已经出现了相关损失。上周四(6月26日),渣打集团首席执行官Peter Sands在媒体发布会上表示,"在中国青岛港调查部分金属融资事件中,渣打有2.5亿美元的商品相关信贷敞口,但并非所有敞口都存在风险。"高盛此前预计,大宗商品融资贷款总规模约为1600亿美元,约占中国短期外币贷款的30%。
渣打集团新闻发言人称:"我们正在评估商品融资贷款敞口。只有一小部分客户受到该事件的影响。但由于调查仍在进行,因此我们无法发表更多评论。"不过,对于金属融资贷款业务,渣打称"仍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此类业务。我们不会撤出大宗商品融资质押贷款领域,更不会撤离中国这一极为重要的市场。"
渣打的表态已经清晰地反映出一个可以确定的结论:外资银行不会考虑退出有利可图的中国金属融资贷款业务。"外资银行主要被中国国内贷款市场拒之门外,只能提供有限的资金和产品。然而,我们的优势在于海外融资。"另一位西方银行高管如此表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