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沈建光是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
应对疲软的经济数据与不断恶化的企业运行态势,端午节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出了一剂新的药方——"定向"降准,引发了市场关于"定向"与"全面"降准的热议。实际上,围绕本届政府采取何种手段应对经济下滑而又有别于以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从"强刺激"到"微刺激"之辩,从"全面降准"到"定向降准"之别,决策层在用词方面越加谨慎,生怕一不小心便会引发政策过"左"与过"右"的评判。
此次准备金下调亦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何为"定向",何为"全面"?是"定机构"还是"定贷款"?讨论之前,有必要将上述定义理清。实际上,笔者早前多用"全面"降准是指对所有银行而言,以区别于农村小银行,是从"定机构"的角度而言。
而此次以 "三农"、小微企业贷款作为依据,实则针对所有银行机构。虽然是"定贷款类别",考虑到三农、小微企业界定并不明确,且所有银行都涉及,称之为有条件全面降准其实并不为过。
当然,文字游戏多说无益,需要关注的是政策背后的多方因素权衡。在笔者看来,此次"定向"至少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实体经济不断下滑,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甚至房贷都出现困难,以至于央行副行长紧急召集银行负责人号召贷款。这种过紧货币政策有必要转向。
虽然最新公布的5月PMI数据比4月略有上行,但这是否意味着经济下滑态势得到遏制?恐怕很难做此推论。实际上,从近期高层各地调研以及高频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当前经济下滑态势仍旧明显。而从政策角度而言,今年规范影子银行以来,表内表外融资渠道已经双双收窄,货币政策实则过紧,不符合货币政策目标之一的稳增长。
二是体现了央行的无奈之举。近期央行屡屡采取定向措施,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对特定金融机构降准,并且采取SLO与SLF等创新型工具。上述工具并非常规,使用前提很多情况下是传统货币政策失效或是金融风险加大之时。为何央行在准备金率高达20%之时放弃常规性政策措施?
在笔者看来,最主要是担忧便是恐怕资金供给增加之后,中小企业无法得到贷款,资金仍旧重返预算软约束的企业,因此采取定向。央行此举实属无奈,毕竟财政改革,加强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预算约束本不应是央行的职责所在,反而是财政改革与国企改革需要努力的方向。而正是由于改革缺乏协调性,财税改革过慢才导致如今这种困局。
三是非常规方法只是临时性措施,后续加快推进相关改革才是关键。虽然定向办法短期有应急之功效,例如,此次定向降准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性大大增强,在经济下滑之下出手是非常及时的,且政策总体思路正确。
但定向工具使用弊端也非常明显,如不透明,选择性强,回归行政手段,财税金融混淆,央行从最后贷款人跃升为第一贷款人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是与市场化的改革路径不匹配,因此建议只能作为临时性与过度性的措施。
从长远来看,减少货币政策越俎代庖行为,只有协调推进改革,特别是加快财税改革、国企改革、政府转变等相关改革,才能使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发挥最大作用,是化解困局的最有效之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