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降杠杆",机构临近年末也普遍主动降杠杆,但中证报报道称,分析人士认为"降杠杆"不可操之过急,其溢出的负面效应可能超出预期,需避免"一刀切",谨防流动性偏紧伤害实体经济。
报道综合分析观点指出,不建议迅速进行降杠杆主要理由有四:
1、货币市场短端利率抬升势必传导到实体经济,借贷成本上升往往产生"泥沙俱下"的效果,全社会债务负担上升,挤出负效应明显。
2、在年末银行贷款额度告急时,货币市场利率高企使银行调整策略青睐投资银行间市场,同时减弱银行放贷意愿,企业授信较难。
3、信用收紧与人民币升值效应叠加,加剧企业资金负担,一些出口企业遭遇订单"旺季不旺"的情况。
4、"降杠杆"导致债券市场乏力。大型基建项目的融资来源和负债成本受到挑战。机构缺乏配置需求导致年末成为其他债券的发行淡季,社会融资规模中企业债券融资近几个月来呈现持续低迷状态,债券市场、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的融资方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利率持续快速上升可能快速挤破泡沫,导致经济出现"硬着陆"风险。
报道还提到,外部资本波动带来的风险不可不察。
相关机构报告显示,截至11月13日的一周中,投资者共从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撤资47亿美元,这是20周来新兴市场股票基金资金流出量最多的一周。若美元持续上涨会导致新一波资本流出。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货币政策"降杠杆"需谨慎有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