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中国全面改革是一盘"牵一发动全身"的大棋局,虽然有很多人会质疑这个观点,但中国的问题太多了,平稳推进改革的路很窄,没有一个总指挥统筹兼顾是难以完成的,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的所有措施,都不应该孤立地简单解读,因为这是一盘大棋局。
特别是,最近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央行还是政府的一部分,这对中国来说还是有益的,特别是有益于转型期的发展。
这可能意味着,去年以来央行主导的连串影子银行市场整顿并非只是针对金融风险的问题。影子银行提供的信贷大量流入房地产和其它产能过剩行业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因此,整顿影子银行市场应该也是更大范围房地产市场调控(改革)的一部分。
之前华尔街见闻网站曾经讨论过,资金价格市场的扭曲已经令中国经济积累了巨大的矛盾——资本严重错配,其中房价过度上涨和对房地产的过度投机就是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当然,中国的房地产问题应该是信贷资源流向错配,地方政府增收冲动和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问题将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短期内,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引导信贷资源配置可能是避免房地产问题继续加深的最有效方法。
据野村的报告显示,其追踪的100个城市当中,从2月份到3月份,被归类为三四线的城市中有42%的城市房价下降。看起来,中央有意稳定一二线城市较高的房价来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打压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促进城镇化计划的推进,当然后者必须有要配套措施保证三四箱城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至今中央一直容忍大部分集中在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型房地产发展商财务状况的恶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奉化本地开发商兴润的破产。很明显,兴润的破产令社会开始关注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问题,市场的预期也开始发生了改变。
国际评级机构在最近的报告中也预期,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多层次的分化,特别是大城市和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分化。
据路透社报道,最近银监会公布的99号文关于非标资产池的争端对中小发展商打击最大:
评级机构惠誉企业评级董事王颖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在金融机构非标业务整体收紧的状态,影响最大的将是中小型地产商,因大型地产商的融资渠道较多,非标渠道融资占比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影响相对较小,而地产类债券的发行人一般资质较好,债券违约的概率也会较低。
打压三四线城市房价,有一个现象可能是中央政府最希望看到的,华尔街日报最近报道了中国著名"鬼城"营口政府的"新政":
为了帮助发展商寻找客户,营口官员表示,他们已经取消了部分税费,放宽了为了取得本地户口而买房的非本地居民的入户门槛(有了户口,外来人口就能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比如说教育和医疗等)。当地官员还表示,他们正在尝试帮助处于困境的发展商,营口的发展商表示,它们已经数年拿不到银行贷款了,急需资金周转。
看起来,挤压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带来了明显的效果——让地方政府明白到,缓解硬件上"造城"运动所带来困境的唯一方式是留住更多的外地人。这从根本上扭转了地方政府对城镇的内部动力,可能将是中央城镇化计划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打压三四线城市房价融资,但在底线思维下,必须要考虑这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重新设计一个对地方政府有约束的财政支出机制,避免地方政府单纯为了追求GDP增长而麻木负债或推高房价,无疑是一件复杂的任务。这里只想强调,理论上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将是推进改革的最大后盾——日本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高达240%,而中国只有40%不到,中国拥有比日本更多的外汇储备,中国债务市场更封闭,中国人民储蓄意愿更强,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的负债能力远维到极限。
而且,中国政府正通过金融创新来减轻推进城镇化的资金负担,据华尔街见闻网站实时新闻报道:
国家开发银行将在4月底前发放棚改项目贷款1000亿元。同时,国开行将加快住宅金融事业部组建,依托国家信用发展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并拟设立城镇化发展专项基金。
因此,财力暂时看起来不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最大阻碍,更大的问题应该是在体制上如何盘活三四线城市的商品房库存和当地经济和就业市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