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行长周小川本月19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发表署名文章《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文章)。
文章称,将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发挥市场汇率作用并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
不过,文章并未明确上述金融业改革的详细时间表,并且有些措辞可能引起误解。
但纽约梅隆银行高级货币策略师Neil Mellor指出
虽然文章缺少时间表,但这份声明其实已经意味着金融市场新时代拉开帷幕。
对其中的重大意义,用再多的溢美之词也不为过。
金融时报记者David Keohane与Izabella Kaminska评论认为,Mellor的这点看法很有道理,因为周小川的文章在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后发表,这次会议中国承诺要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时间表上稍微滞后也情有可原。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改革举措,野村经济学家张智威预计,很可能近期采取行动的方面有: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扩大QFII和QDII的主体资格、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它们也确实表现出新的紧迫性。
Mellor指出:
主动管控人民币是中国国家稳定的根本,也是GDP增长达到8-10%的要件。
中国曾购入美元缓解这类存款不足,但很快就因严重的金融失衡、不可避免的贸易摩擦而止步,最后又为了制止外储增长选择让人民币走向自由化。
从中可以看出,监管人民币曾经为"共生的"中美关系服务。
实际上,中国目前所持的3.6万亿美元外储大部分都是美国国债,限制购买美国国债将必然以经过衡量的方式进行。
如果考虑到所谓礼让的原则,这一减少购买美债的过程也可能取决于美国政府削减赤字的进展。
无论怎样,为了让美国国会实现跨党派合作,拿出削减赤字的总体方案,及避免可能出现偿债成本惩罚性高涨,中国已经给他们提供了特定的激励因素。
再说欧元,过去十年欧元成为央行累积和多样化储备的一个选择。本世纪初,欧元对美元还在低位,欧洲央行说服中国使用欧元作为储备货币。
中国同意以后,其他储备管理者也纷纷效法。后来欧元的命运大部分取决于涌入新兴市场的美元流动性部分回流。
当然,欧元对美元日内交易未必与之有很强的关联。如果在截至2012年12月的三年里观察,可以发现欧元的明星光环开始减弱。
IMF数据显示,这三年里,欧元持仓增长了13%,而外储整体增长接近30%,这期间欧元对美元下跌13%。
换句话说,欧元持仓对外储总规模的比例下降,欧元相应受影响。
如果中国扩大减持美元的规模,外储管理者不再累积大量储备,那么,为了维持必需的储备比例,储备中就会大量减少需要用欧元兑换得来的美元。
欧元一下子会失去十年来的支柱地位。
以下可见伦敦研究机构Capital Economics整理的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新兴市场国家外储月度变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央行资深研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10月底预言:
相信经过两年的时间(到2015年),人民币一定会成为一个完全可自由交易的货币。
Mellor认为,
这与周小川文章表述都可以视为中国央行对这个改革主题显然没有多少耐心,所有的暗示都表明计划已经先行。
所以,金融市场改革几乎无疑会进入深化改革的时代。现在只是观察市场分辨改革何时启动的问题。
对Mellor上述分析,David Keohane和Izabella Kaminska提出了另一种可能,会不会错过了重点:
本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国开行等一些发行人都暂缓发债,这是会否是人民币被高估的又一迹象?
这是不是又一个中国国民购买力人为拔高的迹象?
这是否体现在国际市场对中国资金购买房产、比特币和黄金的溢价上?
这是否会加快或放慢人民币自由化的脚步?
如果人民币被高估,周小川会认真看待人民币自由化,至少暂时人民币会回落。
这可能伤害既得利益者和拥有大量资本的人,但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有益,因为它帮助中国实现再平衡。
如果周小川的文章暗示新一届领导人可能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改革的步伐,愿意为了广大经济体伤害那些持资者,那意义非同小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