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克林顿时期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指出,金融泡沫也难以拯救美国经济增长。此言一出,舆论哗然。FT首席经济评论员Matin Wolf撰文声援萨默斯,认为经济不景气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储蓄过剩,并提出四点针对性解决方案。
首先,他在文章开篇称赞了萨默斯的勇气:
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在IMF年度研讨会上的讲话给所有尚抱有乐观心态的人泼了一盆冷水。萨默斯认为,美国经济已经很难回到金融海啸前的状态。他描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前景:长时间的需求不足和缓慢的经济增长。关于美国可能重蹈日本覆辙的忧虑已经在许多分析者心理盘桓了很多年,萨默斯只是勇敢地说出来而已。
为了佐证萨默斯的观点,Matin Wolf提到了西方经济的三个特征:
第一,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复苏一直都很疲弱。今年三季度,美国经济规模仅比危机前的峰值只增长了5.5%。相比于危机前的趋势,美国的实际GDP正在持续下降。而且,尽管退出了大规模的货币扩张政策,经济依然保持疲软。
第二,在金融危机之前,金融和家庭为主的经济部门经历了快速的杠杆化,并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升。这就是"泡沫经济"。许多政府还继续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尤其是美国和英国。但是,直到金融危机来袭之前,经济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过剩症状。
第三,金融危机前,真实长期利率连续多年保持超低水平。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英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从4%下降至2%,金融危机之后又下降至负值。美国通货膨胀保值债券(TIPS)也紧随其后,有着类似的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三点,Matin Wolf认为仅仅通过修复金融系统或降低过剩债务并不能真正让经济复苏,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它们都是由经济结构性缺陷的引起的,而"全球储蓄过剩"就是结构性缺陷之一:
"全球储蓄过剩"也称为"投资缺乏"。真实利率走低正是其重要表征:寻求生产性投资的储蓄资金超过了生产对投资的需求。
储蓄过剩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全球不平衡。新兴市场、石油出口国和一些高收入国家(比如德国)等经济体存在大量的经常性账户盈余,这使他们成为全球其他地区的净储蓄供应方,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吸收了全球大多数的过剩储蓄,但并没有用于生产性投资。尽管信贷成本低廉,但2000年之后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在减少。原因之一是商品的价格在下降,另一个原因是企业能够使用自有资金去投资而无需贷款。
因此,来自全球的储蓄就进入了美国家庭和政府。由于收入不平等加剧……穷人只能通过不断借更多的钱来维持生活开销……甚至超过可承受范围,这最终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
简言之,即便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创造的储蓄要多于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状况不仅发生在美国,许多其他高收入国家都是如此。
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一困境呢?Matin Wolf认为有四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一就是采取更低的利率:
解决储蓄超过投资需求的一个方法就是采取更低的真实利率。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高通胀的原因。但这即便在政治上可以接受,却也很难实现。
第二个办法是从企业的角度着手:
就像Andrew Smithers在《复苏之路》中提到,要解决企业投资的障碍,也及其书中提到的所谓"奖金文化"。公司管理团队往往会为了奖金,采取回购等手段来操纵股价,而不是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第三个方法是用过剩的储蓄进行公共投资,"这个问题萨默斯有过讨论,我和许多经济学家也支持"。第四个方法是将资金引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那里有大量的投资机会"。
最后,Matin指出他认为最好的两个方案是扩大企业生产能力和进行公共投资。在实施方案的途中,"可能会犯错误",但"冒险犯错误总比接受一个萧条的未来要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