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国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地类数据,耕地有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基本农田10405.3万公顷(156080万亩)。其中,东部占全国耕地19.4%,中部22.7%,西部37.3%,东北20.6%。 这次调查自2007年7月1日,并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二次调查数据。我国仍然坚持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
今日,中国国土资源部进行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在发布会上表示:
二次调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做到了全面、真实、准确。
这次调查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底数。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园地1481.2万公顷、林地25395.0万公顷、草地28731.4万公顷,其他主要地类数据请详见《公报》。同时,建成了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了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实现了常态化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构建了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
第一,全国耕地调查数据虽有所增加,二次调查耕地数据比基于一次调查数据(1996年)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1358.7万公顷(即我们常说的2亿亩)。2009年全国耕地数是20.31亿亩,2012年,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虽然二次调查数据多了2亿亩,但是并不是说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真的增加了,是我们调查的手段先进了,方法先进了,组织方式周密了,把原有的、实有的耕地调查出来。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我国人均耕地从1996年1.59亩降至2009年1.52亩,明显低于世界人均3.38亩水平,且地区间不平衡。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加快,我国人均耕地仍处于持续下降过程中。仅东南沿海5省市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积。沪津琼京未利用土地已近枯竭,苏徽浙黔所余极为有限。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还要下降,所以耕地资源的紧缺是硬约束。
从优质耕地减少的情况看,13年来全国城镇用地增加是比较快的,优质耕地减少得多。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占用大多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了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从补充耕地的能力和质量看,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难度很大。同时,虽然十几年来基本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问题客观存在,或者说比较普遍。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
第二建设用地增加虽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但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二次调查数据显示,与一次调查相比,建设用地从2918.0万公顷增加到3500.0万公顷,增加了581.9万公顷(8700万亩)。国家实施建设用地增量计划投放与鼓励存量盘活并重的调控措施,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第三,生态用地数据变化明显,生态承载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二次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因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066.7万公顷(1.6亿亩);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局部地区盐碱地、沙地增加较多,生态承载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土壤污染十分严重,估算全国中度、重度污染土地约5000万亩,而且基本在经济发达地区、鱼米之乡。这个数据与环境保护部门基本一致。
稍早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要装中国粮,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
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保障粮食安全列为明年六大重要任务之首。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预测,明年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继续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减少新增建设用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