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融时报报道,近年来,美国科技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越来越多,成了名副其实的"守财奴"。苹果、微软、雅虎、思科、甲骨文、高通和Facebook的现金和短期流动性资产达到340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5倍。譬如说,苹果公司的现金储备在5年前是245亿美元,现在已经魔法般地达到了1298亿美元。
经济危机之后,全球深受需求不足困扰,这些科技企业"囤积居奇",实在有点儿"反社会"。在我们这个数字化时代中,这些优秀的创新型企业为什么个个像"守财奴"呢?难道找不到足够多的投资机会投入这些现金吗?况且,手里的这些现金大多实际收益为负,这些企业为什么还选择积攒这么多现金呢?
实际上,历史上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担心,商人飘忽不定的性情可能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害,因为当面对不确定性时,商人常常信奉"现金为王"的教条,从而从经济中抽出资金。他还斥责储存现金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
现在,囤积现金不仅仅是个别商人的喜好,企业也痴迷于此。自从经济危机之后,企业如惊弓之鸟,面对不确定性时,加速囤积现金。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全球化市场中,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流动性最好的现金就显得非常重要。
科技企业独特的股权结构也是科技企业囤积现金的一个原因。苹果、微软和谷歌这些公司不担心被恶意并购,因为这些公司采用双层股权结构(持股时间长的投资者应该比持股时间短的投资者对公司更有控制权)。公司创始人即使持有少数股权也能有控股权,也就没有提高现金回报的压力。
有人认为,科技企业之所以喜好囤积现金,是因为税收。美国对海外收入回流到美国征得税重,这确实是收入没有回流美国的原因,但是却不是囤积现金的理由,因为其它国家也有投资机会。
最可能解释囤积现金的一个原因是:信息科技、社交网络行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而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谷歌和LinkedIn根本不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苹果和微软的资本密集型部分业务已经外包出去了。这也正好契合这样一个事实:最大的现金囤积企业正是研发支出最大的企业。
这些企业去股票市场融资,主要是为风险投资退出提供渠道,或者是为了并购其它企业。这些企业认为:公司的增长主要是靠人才,如果让资本多的人控股,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随着复苏的加强,预防风险的动机显然越来越站不住脚了。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纷繁错乱的新世界中,即使这些科技极客寻找不到投资机会、花不完钱,把钱分配出去,也还是会遭人指责。在我们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这还是件新鲜事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