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知危机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曼彻斯特大学一个名为"后危机时代经济学协会"的学生社团的标语,他们呼吁改革在金融危机后已明显不合时宜的本科经济学教材。类似的呼吁也在其他精英学校出现:在"占领华尔街"运动高峰时期,参加经济学入门课程的哈佛学生给曼昆写了一封著名的公开信。同时,包括新经济思维研究所(INET)在内的机构都致力于修改本科经济学教材。
英国财政部在上个月组织了一个会议讨论经济学教育危机,批评者认为既然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未能指出信贷危机和近百年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何经济学教育此后仍不改变。
帝国大学经济学教授Michael Joffe对此也感到困惑,他不解为何经济学教材仍然充斥那些数十年前就已被抛弃的概念和模型。他说:"经济学课程上有太多的内容与现实世界没有丝毫联系。"
当然,经济学教授们有时候会认为,尽管危机带来了一些争议,但经济学的核心知识体系仍然需要教授。如果学生们有需求,他们可以去上更高级的经济学课程。但要批判经济学,学生们首先需要学会基础知识。
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即便是最基础的经济学教育也存在很高风险。华盛顿邮报的Mike Konczal认为当前的经济学语言属于精英体系,修改本科生教材可能可以大幅修改下一代理解经济学和危机的方式。
Konczal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入门课程的临时解决方案:改变当前入门经济学课程的教授顺序。
如今,第一年的本科生通常由微观经济学开始。这里他们将与抽象的市场打交道,在那里供需是完美运行的,个人是孤立存在的,交易的发生不会受到社会、法律和政治的影响。随后入门课程在最后会涉及非完美运作的市场,比如寡头垄断、外部成本等。
在第二年的课程里,学生们开始学习宏观经济,也就是当这些围观市场汇集时会发生什么。他们学习完基础知识后,会首先接触长期经济增长的概念。尽管连专业经济学家都不能明确的回答,但这们课程仍然要教授学生长期的变化将如何进行。随后,课程会聚焦短期问题,尤其是商业周期、经济衰退和非自愿失业。
这种导向尤其让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感到困惑。他们首先学习的是总是起作用的抽象市场,而看到的却总是市场不起作用的现实。随后他们学习的是长期增长,最后他们才会试着去理解为何毕业生就业那么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