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各国央行的行长深知他们的职责,并小心翼翼的履行着他们的义务。面对危机,他们不得不采用超常规的货币政策,他们知道这样的政策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眼下,撤出这些政策的时候到了,但又只能慢慢撤出,就像戒毒一样,突然中止毒品的供应,非但不能救人,反而会害人。央行还要让投资者相信,他们不会马上加息,至少不是现在。
为了让降低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央行推出了前瞻指引,如果说经济是难以预测的,那么前瞻指引至少降低了一件事的不确定性,那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
自相矛盾的事情往往难以获取人们的信任,比如央行的前瞻指引,如果说经济难以预测,而为了履行央行的职责,央行的货币政策又需要对经济的波动做出反应,那么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就具有不确定性了,如果遵守前瞻指引,货币政策受到掣肘,如果不遵守前瞻指引,发布前瞻指引又有何用?
在卡尼还是加拿大央行行长的时候,有别于如今的英国央行和美国央行,卡尼使用"日期确定的方法",即央行会提前发布修订货币政策的时间。而如今的美国和英国央行采用"数据确定的方法",他们都制定了6.5%和7.0%的政策门槛,这两家央行认真的告诉人们,当门槛被突破时,央行会重新审查当前的货币政策,而门槛被突破这一事件本身并不是央行政策改变的触发器。
如今这两个门槛一个已经几乎被突破(英国),另一个即将被突破(美国),两国央行的反应似乎惊人的一致,英国央行在找各种理由为可能要违背之前的前瞻指引作辩护准备,而美国央行则依然在纠结该如何制定不会再次让自己难堪的前瞻指引。
央行的选择似乎极为有限,他们当然可以采用降低政策门槛的方式,但这会严重降低前瞻指引的可信度,而另一个办法是,将前瞻指引的内容改成定性的描述,而非现在的准确数字。
第三种办法是诉诸于金融稳定,央行可以在前瞻指引里表示,一旦金融稳定受到威胁,央行将如何云云;第四种办法是提供一系列的政策门槛,比如除了设定综合通胀率门槛之外,还设定核心通胀率门槛;第五种办法是通过各种渠道来展示央行的意图,例如通过央行每个季度的利率预测等方式。
坦率的讲,前瞻指引的演进方向是适应而不是僵化,也就是说前瞻指引会对经济状况作出迅速的反应,而不是沿着既定路径来执行。伯南克将美联储放在了紧缩QE的路径上,这同时也增加了偏离这一既定路径的成本。
从美联储历史行动来看,决定QE是停止还是加速的关键因素是美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所以说,前瞻指引只是央行管理预期的一种方式,而紧缩QE则是一项货币政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