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中全会上,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确立了雄心壮志的改革目标,但很多人觉得,至今改革并没有大刀阔斧地推进。其实不应该怀疑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特别是中央已经在很多人无法全面察觉到的情况下,在各个层面不断推进大量"小碎步"的改革。"小碎步"改革并不能说明中央在改革上畏缩畏脚,从这些"小碎步"中明显看得到,在中央层面上改革已经是个统筹兼顾的计划,毕竟不仅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高效的改革模式和改革实施方式,还要为以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好整个社会的心理预期。
如果你搞不清楚这些改革的基本逻辑和改革措施的联系,你根本就无法掌握当前中国大量"小碎步"改革的意义,更不要说未来很可能出现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跟不上改革的节奏,又如何更好地调整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呢?简单的说,或许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表象就是公务员职位变得不再有吸引。
法兴经济学家姚炜最近的中国改革报告就厘清了中国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改革逻辑。姚炜认为,改革的核心应该是:
1.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释放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但在建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必须引入必要的制衡。
2.最好的开始方式是改变激励机制。在任何市场中,价格都是决定了行为的动因...
3.灵活的改革次序是成功的一半。不同改革措施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个领域改革的成功可能依赖于其他领域改革良好的进展...
姚炜接着从三大方面厘清了中国的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和财政改革。
金融改革
从根本上说,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很大程度上都是为政府和国有企业服务的
接近70%的银行贷款长期流入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直接融资市场,国有企业占了股票融资的约60%,占了企业债券融资的接近90%(如下图所示)。最近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但也有其需要关注的风险(如果把房地产行业看作是准地方政府企业,大概影子银行也没改变什么)。在过去30年里,国家主导的系统让政府一直能实施有效的金融压制,把廉价的家庭储蓄引入超负荷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然而,现在看起来这种金融压制的模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中国金融系统资本配置的流向,从左到右依次为传统银行系统,影子银行系统,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蓝色代表家庭部门,棕色代表私营部门企业,灰色代表国有企业,橙色代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大量的资源流向了国有部门,而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一味利用这些资源直接或间接地不断麻木扩大工业企业的产能,现在已经造成了大量工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说钢铁、煤炭、化工、造船、光伏等,甚至包括消化这些产能的下游产业房地产。
(08年以后,延后4个季度的总信贷增长就一直高于名义GDP的增长)
(资源错配导致产能利用率不断下滑)
另一方面,长期的金融压制也导致中国的家庭部门缺乏足够的投资机会和合理的投资回报。家庭长期累积的低回报存款只能流向房地产市场,这间接助长了房地产投机潮,而且低回报压制了消费,加上房地产投资的冲动挤压了其它行业的发展机会。
影子银行的蓬勃发展是压死当前中国扭曲金融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近几年,紧张的流动性环境和银行监管制造了影子银行体系蓬勃发展的大环境。姚炜认为这其实是市场力量倒逼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满足了企业部门的融资需求和家庭部门对高收益的诉求),然而在中国国家主导的金融体系下,影子银行的发展看起来也出现了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不见得更高效):
因为很多影子银行机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的大股东都是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所以在影子银行的市场中充斥了隐形的政府担保,同时也让低效率的企业(无论是私营部门还是国有部门的)能获得更多的资金——当然必须支付更高的成本,期限也更短。这不仅不能提升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事实上是放大了当前系统的劣势。因此,为了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北京当局必须加紧改革,把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引导向正确的方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