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上市6年的重庆银行,10月24日正式亮相港交所进行路演,计划募集5-6亿美元。重庆银行IPO的亮点可能并不多,虽然是国内首家赴港上市的城商行,但毕竟只是一家规模有限的地方性银行,难以成为市场的焦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重庆银行IPO上市文件所披露的信息,却能透视了"4万亿"以后,以及北京政府开始压制"信贷狂潮"以后,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地方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变化。
2011年以后,银行监管者已经三令五申地警示地方性融资平台的风险,并推出多种措施希望压制银行的放贷冲动,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重庆银行就是银行业怎么应对"政策"的典型例子。WSJ写道:
重庆银行约1/4的新增贷款已经流向了地方政府发展的项目。在过去四年里,该行直接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贷款存量几乎没变。在今年6月末,这类贷款的未偿付总额只有107亿元,低于2010年末的117亿元和2011年末的112亿元。
最近几年,北京政府已经试图控制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借贷...重庆银行通过推出自己的内部规则做到了这点,该规则是限制这些贷款的未偿付总额不得高于银行2011年末的水平。
但从那时候开始,该行向地方政府发放的信贷总额已经增加了超过50%,因为银行把资金导向到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然后把钱借给地方政府。在6月末,该行已经通过信托受益凭证向地方政府投资了69亿元,并通过证券公司出售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了15亿元,还持有价值10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在2011年底,该行只持有6亿元的信托受益凭证和14亿元的债券。
中国的信托扮演着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渠道,这个过程导致银行持有的投资被认为是一种信托产品,而不是一笔贷款。然而,中国的银行是不容许直接持有信托产品的,所以转而持有信托受益凭证——这是一种金融衍生品,给予银行获得信托产品产生的利息收入的权利,但又不用持有信托产品本身。
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的运作模式与信托类似,区别只在于证券公司扮演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的中介。
在6月末,重庆银行持有价值264亿元的信托受益凭证,价值38.6亿元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这相对于该行未偿付贷款总额的36%。而在2011年末,这两类投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重庆银行投资的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贷款中,约40%是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煤矿和化工产业——这些领域都是银行监管者明令禁止直接放贷的。
事实证明,通过这些新颖的渠道,银行不单能满足监管者的要求,还能降低银行整体风险,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实在是一举N得:
...截至6月底,信托投资、从证券公司购买的投资计划以及购自其它银行理财产品的回报占该行利息收入的比重升至19%,而2010年末这一比重仅为4.4%。该行2012年净利润增长了23%。
虽然贷款规模扩大,但该行截至6月底的贷存比率从2011年末的71.7%降至60.8%。监管部门要求银行贷款规模不得超过存款的75%,这是限制银行增加信贷供应的一个主要手段。
转投信托和证券公司投资产品还帮助该行降低了资本要求,在传统贷款中要求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违约而计提更多的资本。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或矿业企业发放的贷款是企业贷款,需要以100%的风险加权资本计算,但该行只为信托受益凭证和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持有25%的风险加权资本,这是同业拆借的风险权重。
重庆银行还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该行表示,大部分产品都附带其它银行某种形式的担保,所以如果借款人违约,该行不会承担损失。这些担保相当于把企业贷款转变成同业拆借。
此外,该行认为这种投资方式,不仅不用承担违约的风险,还避免承担审核贷款的责任..
..."我们会依赖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担保人去审核借款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