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股票销售业务正做的风生水起的Eric Dobkin临危受命:提升高盛的IPO承销业务排名(当时第九名)。
41岁的Eric Dobkin数夜难眠,那一年IPO还是散户的天下,美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经纪商在街头巷尾向散户兜售着新上市公司的股票。
在1985年的一次清晨淋浴中,Dobkin想到既然高盛可以把股票卖给机构投资者,为什么不可以把IPO股票也卖给它们呢?于是华尔街一种全新的IPO模式——向机构投资者配售——就诞生了,Dobkin本人也被誉为现代企业筹资之父。
通过向Fidelity Investments等机构投资者配售IPO,Dobkin瞬间扩大了投资者基础,同时投资银行作为IPO定价和发售中间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强化。
30年后的今天,IPO市场异常火爆,连阿里巴巴也要感谢他。彭博整理的数据显示,经通胀调整后,去年全球公司共通过IPO集资1500亿美元,而1980年仅为13亿美元。阿里的IPO至少筹资200亿美元,而这很大程度上将来自机构投资者。
当然,也许投资银行们更应该感谢Dobkin,去年投资银行承销收入达180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23%。据斯坦福-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 & Co)投资公司的调查发现,证券承销凭借40%的税前边际利润成为华尔街投行们最赚钱的业务之一。
1985年的Dobkin还创立了华尔街第一个资本市场部门(ECM)。在他的领导下,高盛的资本市场部稳坐了IPO市场的头把交椅。
高盛现在的资本市场部门主管Stephen Pierce告诉彭博社,"我将Eric视为现代资本市场之父。"
IPO的演变经历了几个世纪。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主持了美国史上第一笔IPO—美国(第一)银行。当时这笔IPO通过报纸进行推广,定价美股25美元。
美国金融博物馆馆长、纽约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Richard Sylla告诉彭博,"早前的美国没有成熟的投资银行业。"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 P. Morgan)等银行家们组成银团进行股票或债券的承销。他们向富有的个人和零售经纪商兜售所承销的股票。
当然,对于这种新的IPO模式的批评也大有人在。批评者认为新模式既价格高昂又不透明,给予了大投资者和银行太多权利,有时候甚至损害了发行公司和散户投资者的利益。
如果IPO溢价发行,则容易破发。如果折价发行,机构投资者就可以大赚一笔。但是如果定价过低就可能导致发行人不达预期筹资目标。
但是对于投资银行来说似乎机构投资者更重要,SVM资产管理公司CEO Colin McLean认为:
投资银行可以通过在将来跟机构投资者做交易而实现利润,因此让机构投资者开心比高价进行IPO更重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