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市场对中国是不可或缺,不是可有可无。"京镑"炙手可热,也可能是烫手山芋。
中国总理亮出的大订单英国人都看到了,140亿英镑。晃眼。
已经签署了备忘录的生意包括英国石油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2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协议。
英国的MAP 公司与中国金坛正信公司的4亿英镑的光伏产品订单。
伦敦证券交易所与中国银行还签署了双方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及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
另外,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还对直接投资英国高铁HS2与新一代核电站项目表示了强烈的兴趣。
"收购不列颠"
中国人的"财大气粗",英国人的"低声下气",在英国的媒体上有不少议论。《泰晤士报》报料说,中国总理李克强要求"破格"见英国女王,而英国方面不得不"破例"予以安排,被作为最新的例证。
而对英国媒体拿女王"说事",中国官方媒体充满了鄙夷。
《环球时报》发表社论说:"这轮炒作折射出英媒乃至整个英国的小家子气,当年的大英帝国,如今要靠这种小动作彰显自己的骄傲了。"
"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应体谅一个老牌帝国衰落的尴尬,以及它为掩饰尴尬所做出的一些古怪动作。英国总体上还是很值得中国人欣赏的,无论英国人"多不懂事",我们都可以让他们知道中国人对他们的这份欣赏。 "
李克强来访前夕,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说,中国已经不再把英国看作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德国、法国都排在英国之前。话说得虽然比《环球时报》含蓄,但是一个意思,敲打一下英国,让英国有点"自知之明"。
英国市场对中国真的是可有可无、中国对英国真已是"随便赏几个小钱"的恩主了吗?
谁需要谁
借李克强到访之机,英国和中国的部分商界领袖和经贸专家在伦敦举办了一个"中英经贸论坛"。
《机遇中国》的总编菲尔·沃尔德对BBC中文网表示,中国媒体表现出得"气粗"和"鄙夷",他已经有所领教了。
沃尔德说:"我看了中国媒体对去年12月初卡梅伦访问中国的评论。他显得有些卑躬屈膝,看起来让人感到有点难为情。"
沃尔德认为,这对英国是一个教训——"我们必须让别人看到,我们给中国带来了中国需要的东西。"
对英国能给予中国的不可或缺的东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驻英国首席代表林宁看的很清楚。
英国优势
英国首相卡梅伦去年12月访华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当面提出帮英国建高铁,颇令唐宁街10号意外。
林宁对BBC中文网分析说,英国有几个"独特的优势"中国非常看重,比如英语语言本身、技术优势和研发实力。
而且,"中国企业如果和英国合作,可以去英联邦国家和任何其它地方发展。"
林宁实际上是一语道破了英国、乃至更大范围的欧洲对中国扩展投资和释放"软实力"的独特吸引力。
中国近年来在非洲的投资引起的非议甚至反弹有目共睹。就政治环境、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言,欧洲市场与非洲大陆相比显然优势明显。
纯粹从做生意的角度,英国市场对经济持续放缓的中国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
当然,"京镑"中国人敢给,英国人敢不敢接、如何接也是一个问题。
英国首相卡梅伦去年12月访华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当面提出帮英国建高铁,颇令唐宁街10号意外。
这次李克强来,投资英国高铁从意向进入实质谈判阶段。
能源、交通、电讯等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该不该向中国投资企业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在英国政界、商界和社会上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英国和中国可能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投资深入英国经济的程度,根本取决于英中的互信程度。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