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9日星期四

墙外楼: 徐达内:挺进伦敦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2014 Benchmark Report

Learn the ecommerce metrics that matter.
From our sponsors
徐达内:挺进伦敦
Jun 19th 2014, 03:40, by 墙外仙

3年以来,中国总理首次访英。

昨天傍晚,卡梅伦通过他在半年前访华期间开设的微博账号表示欢迎:"我期待着今天在唐宁街欢迎李总理,开启新一轮英中峰会。"

今晨各门户首页所推,正是李克强夫妇与卡梅伦夫妇共进下午茶的画面。图中,处于三人目光焦点位置的中国总理架腿而坐,身体微微后倾,一副惬意模样。国际在线拾起"那一段愉快的时光":"17日下午5时许,李克强总理繁忙的访英日程中插入一个相对'轻松'的安排。他携夫人程虹在唐宁街10号与卡梅伦夫妇共进下午茶。和煦的阳光、习习的微风、精美的茶具茶点,两国总理在首相府花园中一边喝茶,一边畅叙友谊。"

因为时差关系,凌晨截稿的纸媒,无法等到下午茶这一幕,只好兵分两路,要么聚焦李克强与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的会见,要么着墨更多于李克强夫妇对英国女王的拜访。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习近平在北京接见空军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下方,即是中英总理年度会晤的消息以及《李克强会见英国女王伊拉莎白二世》。但是,对市场化媒体而言,唐宁街10号那扇黑漆漆的大门实在乏味——北京青年报封面选取了李克强与女王握手的大幅照片,满头银发的伊拉莎白二世身着一袭印有中国古典瓷器图案的华美蓝色礼服,在温莎城堡会见来访的中国客人。

照片背后,有个新华社图片说明里没有的故事。那就是此番女王会见的缘由。

多亏环球时报按捺不住,社评《英媒小家子气,把英国拉矮一截》主动爆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7日会见正在伦敦访问的中国总理李克强夫妇。但是此前英国有媒体却放出消息,宣称是中方'要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会见李克强。在英媒的报道中,英女王是否出面接待李克强总理似乎成了英方的'一道筹码'。这让懂外交的人忍不住哑然失笑……稍有外交常识的人都知道,总理级别的高访,双方都要对包括接待方式的很多访问细节提前磋商。中国总理同英女王会面,这显然是恰当和正常的。"

一吐不快之后,这份人民日报子报以宽大胸怀示人:"这轮炒作折射出英媒乃至整个英国的小家子气,当年的大英帝国,如今要靠这种小动作彰显自己的骄傲了……英国的国家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这一事实对那些想刻意对华展现高贵的英国人来说,是铁面无情的。如果他们不接受这一现实,成心要找一些茬,导致中英某个层面的摩擦,他们大概很难从中占到实际的便宜……对英国人发出的混乱对华信息,中国人或许确有必要给予宽容。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应体谅一个老牌帝国衰落的尴尬,以及它为掩饰尴尬所做出的一些古怪动作。"

和环球时报一样能在这个话题上大做文章的,首推凤凰网。这家门户今晨首页推荐深圳卫视报道,另有口径:"外交人士透露,考虑到女王年事已高,这样的安排也体现出英方对于发展中英关系的重视……年近九十岁高龄的她,现在已经鲜少接见外宾,根据英国外交人员向我们透露,女王对于中国事务,很感兴趣,据说这次跟李克强总理的会面,她本身的意愿也相当高。"

钩沉往事,报道强调这也并非女王首次会见中国总理:"中国前驻英大使马振岗指出,2004年5月11日,女王在白金汉宫,会见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98年3月,朱镕基访问英国时,也曾和女王夫妇会面……马振岗表示,'我觉得这次见的真正意义,是一种信号,或者是一种象征,象征英国希望和中国,更好的发展关系,也表现出中国,在英国心目中的一种地位。'"

微博上,凤凰卫视主持人马鼎盛能把话说得更直白:"中国总理只是政府首脑,并不是国家元首,同英国女王的地位不对等,这种打破外交礼宾惯例的安排,据说是展现英国政府对于英中关系的重视。说白了就是看在钱的份上,一贯高傲拘泥礼节的大英帝国也不得不低下那狮子头。"

他的自信已经穿越时空:"历史告诉我们,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经历一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如今是天安门前一声炮响,给西方带来了滚滚财源和商机。陈独秀们相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今天他们的第四第五代接班人相信只有中国能够救资本主义。"

这种"大话",新华社毕竟说不出口。值此两国领导人握手言欢之际,中共喉舌适时回顾此前波折,展望未来蓝图:"实事求是地讲,过去几年中英关系发展远非一帆风顺。英国卡梅伦政府上台后,两国关系一度出现波折。2012年5月,由于英方执意会见达赖,中英关系陷入低谷。直到2013年10月,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等多位高官访华,两国关系出现转圜,当年年底,卡梅伦成功访华。李克强总理此次来访,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式宣告中英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篇章写在合同里:"当地时间1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后,共同见证了有关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中英双方共签署数十项政府和商业间协议,取得多方面合作突破。内容涉及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总额超过300亿美元。"

畅谈中英关系之际,李克强许下愿景,"争取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目标":"大力推进核电、高铁、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等领域合作,中方鼓励中方企业参与英有关项目建设,希望英方继续提供支持与便利;提升金融合作水平,实现人民币和英镑直接交易,在英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中资银行年内在英开设分行;用好中英科学创新基金,加强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医学、航空等领域合作,密切科研教育交流,希望英方尽早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对华民用高技术贸易;加强两国人文交流,壮大中英合作的力量,赞赏英方采取简化中国公民赴英签证申请手续的措施。"

今晨南方都市报正是着眼民生,从新华社电稿中找出"英国放宽对华签证"作为头版头条标题。21世纪经济报道则带来背景说明:"据新华网报道,在总理访问前夕,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曾对于英国的签证制度提出批评,表示不少中国驻英企业都因签证问题而遭遇高管无法轮换的麻烦,并称'签证限制正在削弱英国的优势'。这一番话,一方面显示中国在外交上越来越多地开诚布公表达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显示中英关系有比较厚实的共同利益基础。"

从世界关系格局着眼,这家媒体建议"英国应主动提速中英合作":"欧陆大国运用此前利用美国制衡英国的方法,一定程度也希望通过中国来制衡美国。目前,在美国、中国、一体化欧洲与俄罗斯之间,一种倾向于多极化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新的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全球格局中,由于中国的复兴进程的可持续性更强,英国与欧陆大国的老'对手'关系的重要性,甚至相对于上世纪下半叶更有所下降。英国要保持自己在全球格局中的相对重要性,需要从自己(以及美国)与欧陆大国的战略平衡结构中稍稍解放出来,更多地注意全球新的均衡态势,在处理中英关系方面拿出更多的主动性。"

这不,"中资全面挺进伦敦"的信号已经显现报端——英国石油公司(BP)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签署了一项为期20年、总值118亿英镑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

聚焦超级能源大单,第一财经日报有言:"一方面是中海油发力LNG,另一方面,陆上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则由中石油掌握。除了拥有从中亚等地进口管道天然气的资源,今年5月21日,中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为期30年的天然气购销大单,总价值达4000亿美元。"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