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季度GDP增幅落于7.5%目标水平之下。在新屋供应过剩,债务压力堆积的当下,政府试图通过微刺激措施,将中国从过去的产能过剩的状态,转化为由消费及服务业驱动的经济结构中去。
耶鲁大学教授,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董事长史蒂夫·罗奇认为,美国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美国亦处在从完全依赖国内需求到部分依赖国外需求的转型,美国拥有中国所不具备的服务业优势,通过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以及双边贸易协定(BIT),美国赢取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红利。
2013年,中国服务业占比GDP飞涨至46%,较两年前上升3个百分点,并且其已经超过了建筑业及制造业占比的总和。而即使已经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相似,中国正在萌芽期的服务业仍可能在2025年达到经济总量的55%-60%。
而美国拥有着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服务业——其占到全球服务出口的14%,市场份额是第二大服务出口国的两倍。美国企业在争夺中国服务业宝藏上占据非常有利的位置。不论是零售(沃尔玛),休闲(迪斯尼),国内交通(美国航空)还是保险医疗,美国服务业企业拥有中国所没有的策略,经验和质量控制体系。
当前的时机非常理想。美国经济正在从萧条中复苏,美国经济增长模式也要完成对过度依赖消费需求到出口及外部需求的转变。中国的服务业崛起就提供了这一机遇。
好消息是,在2013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两国已经开始就双边投资协议(BIT)进行磋商。
通常来说,BIT往往以负面清单的形式出现(限制外资不能投资某个行业)。目前,中国的负面清单远比美国要长。但无需沮丧——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讨论加入WTO时,负面清单的长度和现在的双边投资协议一样长,而到了2001年,这份清单已经明显缩短。负面清单的建设有助于谈判的话题推进,并可作为后续谈判的议程。
中美BIT的意义重大,其不仅开放了两国的服务与贸易,同时也为中国参与更为广泛的双边贸易协议建立了平台,比如泛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全球经济将因此受益。
BIT无疑将成为今年7月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焦点。但是,双方取得进展仍要取决于两国之间更为广泛的关系。近期,网络攻击,南海领土争端还有货币政策都会对谈判造成风险。问题始终无法摆脱,但依然重要。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5年前开始,其理由只有一个——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经济、安全关系框架创造对话的环境。战略性地采取行动,抓住中国未来消费,服务引领的经济转型红利,对于双方政府来说都至关重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