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们长期以来都担心中国经济太过依赖靠负债推动的投资。在经济减速若隐若现之际,企业似乎最终感知到了这一讯号:来自一项调查的证据表明,借款和投资都处于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据私营调查机构《中国黄皮书》(China Beige Book)称,仅有19%的受访公司表示第二季度申请了贷款,这一比例低于上年同期的30%。而且这一变化是在新贷款平均利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
仅有一半的公司增加了投资,为该调查开始两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
鉴于中国许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对于未来需求的乐观预期未能实现的产物),企业的行为可能正在变得理性起来。
但是十年来,在制造业产能、基建和普遍的建设热潮中,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资本支出的减少对经济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黄皮书》没能提供多少证据表明其他行业,例如零售业,正在补上这块空缺,不过零售额的官方统计数据则更加乐观。
报告称,过度投资已经成瘾,戒除将会带来痛苦。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国内信贷仍在迅速增长。5月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8,708亿元(合1,415亿美元),如果加上影子银行贷款,这一数字将达到人民币1.44万亿元。
但如果《中国黄皮书》是可信的,这些新增贷款中很大一部分都流向了享有特权的老借款人。调查显示,只有1%的银行家称新客户业务占其整体业务的30%以上,三个月之前这一比例在17%。
在一个健康的金融系统中,利率下行应会很快推动贷款的增加。央行会把利率作为他们控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
但在中国这一过程似乎受阻。由于监管机构放松信贷环境以应对经济放缓,今年大部分时间内银行融资成本一直处于低位,但企业似乎并没有利用低利率(申请贷款)。
《黄皮书》称,非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为6.31%,较前一季度下降超过两个百分点。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为6.84%。
该报告的作者猜测,由于企业削减投资,因此不再需要影子银行,导致后者不得不大幅下调贷款利率。
这表明新增贷款下降是因贷款需求减少所致,而不是新增贷款下降导致贷款需求减少。如果问题是出在企业竞相争夺银行信贷,则影子银行会像过去那样,入市发放利率非常高的过桥贷款。
《黄皮书》还称,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企业在借贷的同时似乎也在减少支出。
当信贷需求减少时,央行会发现支持经济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的常用策略——下调基准利率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不过,中国并非唯一一个面临这一两难境地的国家,这多少能提供一点安慰: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利率都接近于零,但也都不足以刺激企业大幅增加投资。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