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署对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报告显示,发现银行有3750亿元人民币贷款投放存在问题,并首次揭露了25家黄金加工企业的虚假贸易,骗贷规模接近千亿元。
国家审计署网站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
对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金融机构的审计结果表明,信贷投放和业务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跟踪审计8家银行贷款投放情况发现,有3749.88亿元贷款通过同业合作、基金理财等类信贷业务投向国家限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房地产企业;有的企业通过贷款"空转"套利,抽查25家黄金加工企业2012年以来虚构贸易背景,进行跨境、跨币种循环滚动贷款累计944亿元,套取汇差和利差9亿多元。
对中投等三家金融机构的审计还发现,违规放贷或办理票据业务、掩盖不良贷款等问题183.34亿元;虚增中间业务收入、账外存放资金等财务违规问题34.98亿元;12个形成损失或面临损失风险的境外投资项目存在管理人员失察、投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此外,审计还发现:
由于对互联网等新型金融业务的管控滞后,一些不法分子涉嫌利用互联网金融等进行非法集资、网络诈骗案件11起,涉及金额800多亿元。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定完善制度及工作流程211项,整改违规问题金额200.89亿元,处理844人次。
"金融资"浮出水面
今年初,与铜融资、铁矿石融资类似的"黄金融资"进入人们的视野,4月,世界黄金协会报告显示,中国进口的黄金中,很大一部分用来作为企业用以获得融资的贷款抵押品。
关于中国金融资的规模,国际金融机构的估计值大致在400-600亿美元范围内。
贵金属咨询公司Precious Metals Insight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黄金融资规模已经达到1000吨,名义价值相当于400亿美元。这份报告称:
"黄金融资主要是从2011年开始出现并逐渐累积起来的,当时黄金在中国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金融相关操作中,是各种融资方式的一个基础。而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口了大量的实物黄金。"
而高盛则估计,2010年以来,通过商品贸易融资活动流入中国的热钱约810亿~1600亿美元,占了中国外汇短期借款(1年期以下)的约31%。在这些交易中,黄金、铜和铁矿石是三种主要的融资商品。高盛估计中国金融资的规模约在600亿美元左右。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香港的黄金贸易额2009年不到50亿美元暴增至2013年的接近700亿美元,高盛认为其主要是受黄金贸易融资的驱动,中国用于贸易融资的黄金价值远超铜融资。
5月底,青岛港因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骗贷问题遭到清查,大宗商品融资已成为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确实存在大量的仓单欺诈行为,那将导致出现一系列信贷紧缩与违约的连锁反应。此前以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库存为抵押品进行融资成为了国内许多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主要渠道。
附图:中国黄金贸易融资交易流程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